古裝電視劇大家肯定都看過,在熱鬧的大街上往往會有一個專門的佈告欄拿來張貼“通緝令”等重要的消息,上面畫着一點兒也不像犯人本人的粗糙畫像,寫着一段比較簡潔的文字,電視劇裏那些犯人通常還敢跑來看看自己的“通緝令”。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粗糙的通緝令真的能抓到逃犯嗎?古代的通緝令和電視劇裏一樣粗糙嗎?你還真別說,古代的粗糙通緝令真的能抓到逃犯,而且一抓一個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目前的史料可知,中國最早的通緝令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如圖所示,乃吳國名將伍子胥的畫像,說實話,就憑這畫像,也許伍子胥站在我們面前,我們都反應不過來,但這並不影響此通緝令發揮作用。


話說公元前522年,得罪了楚平王的伍子胥到處逃命,處處小心,結果生氣的楚平王不止派人到處張貼通緝令,還給出了豐厚的獎金,當年幫助伍子胥渡江的漁夫是這樣說的:“楚王爲了捉你,給出了五萬石米作爲賞金,還要封告發者大夫爵位。”

由此可見,2000多年前的中國第一張通緝令就已經頗有今天通緝令的形態了,第1點,有目標罪犯的畫像和姓名;第2點,設置了豐厚的獎金。在當年50000石米是啥概念?誰要能捉到伍子胥,一輩子都不用愁了,所以這就是能抓到逃犯的第1個原因,“豐厚的獎勵”。


第2個原因:連坐制。它起於西周,完善於秦朝時期的商鞅變法,商鞅對它做了特別詳細的規定,比如: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5家爲伍,10家爲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10家連坐。

這要是10家人裏1個人犯錯,10家人全部都要受到處罰,誰會拿這麼一大家子的人命開玩笑?所以一看到自己的通緝令,很多犯罪人員都自首了。


第3個原因:身份證制度。當然了,在古代不叫“身份證”,叫做“路引”,也是商鞅給定的。衆所周知,古人一般是不會出遠門的,人口流通很差,但凡村裏來個外人,大家都會有所警覺,而且如果沒有“路引”,連去店裏買東西、住宿都不行,這時候即使通緝令上畫像很粗糙,大家也會初步判斷後報官,寧可錯抓也不可漏抓。

大家還記得《西遊記》裏,唐僧每到一個國家都要出示的“通關文牒”嗎?沒有這個東西,其他君主都不會理他,“通關文牒”就是古代身份憑證的一種。


第4個原因:通緝令上的字。除了上文中說的“鉅額獎金”,古代通緝令上通常有這樣一句話——“如有隱匿知情不報者,與凡人同罪”,誰會沒事找死呢?


由此可見,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不過是個輔助品,雖然粗糙但是也會突出罪犯長相的特徵,比如大鼻子、丹鳳眼啥的,抓逃犯靠的並不只是畫像,那時候爲了鉅額賞金,還衍生出了“賞金獵人”之類的人,抓逃犯速度可快了,根本無需擔心。

參考資料:《史記·伍子胥列傳》《玄奘傳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