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交會見聞:近視可通過基因干預實現逆轉

中國科研人員最近首次證實,通過視力基因組mRNA靶向干預技術有望讓近視實現根本逆轉,該發明專利項目在14日開幕的第二十屆高交會的國家高新技術展區亮相。

作爲國際營養遺傳學、營養基因組學會(ISNN)的會員,深圳靶向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烏林奇博士(DMH Candidate)告訴記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近視列爲世界"五大優先健康問題”之一,預計全球近視患病率將在未來三十年內從目前的23%增加到約50%,迫切需要開發安全有效的近視治療方法,以防止即將發生的全球近視的流行。

目前我國官方公佈的小學生視力不良率爲45.7%、初中生爲74.4%、高中生83.3%、大學生爲86.4%,其中85%-90%爲近視眼。今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通知》,近視率將納入政府評議考覈。

正是看到近視難以遏制的蔓延趨勢, 從2016年開始,深圳靶向基因(Targeted Gene)研發人員作爲戰略發展項目展開數據收集及技術攻關,共陸續完成MRE11、MAOA、WNT7B、SCO2、ZFP161等32個近視相關基因的干預機制研究,這32個關聯基因,由《PLOS Biology》等知名學術雜誌發佈,但學術界與研究機構儘管已經花費了很多努力來闡明屈光發育和近視的潛在機制,但是近視的治療選擇主要限於光學矯正,其不能防止近視的發展以及通常與疾病相關的病理性致盲併發症。

考慮到藥物可能會對發育過程中的青少年可能會造成潛在傷害,深圳靶向基因着手營養基因組產品的研發,研究人員在研究痕量元素、支鏈氨基酸、維它命等與基因表達與酶活性的關係時發現,有數十種微量營養素與近視基因組的表達密切相關,而且,有些營養素分子有着神祕的協同作用,才能被吸收進入細胞,與特殊蛋白結合發揮作用。。這些機制涉及糖基化、細胞增殖、分化和遷移、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組織中的神經活性和血管活性胺的代謝、跨膜信號系統調節劑、線粒體肽蛋氨酸亞碸還原酶催化修復蛋白、雙鏈斷裂修復蛋白激活等。基因技術有望成爲“從眼球后半球”的視網膜、眼球肌、睫狀肌及視杆細胞線粒體基因等進行調節,改善光學信號、化學信號、神經信號通路,實現逆轉近視的一條新途徑。

深圳靶向基因11月4日披露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近視除了電子產品的藍光傷害視網膜DNA、糖攝入過多、坐姿不正影響眼球肌變形、肌營養不良等原因之外,可能還與生活中大量的穀物、味精等調味品攝入有關,研究數據顯示,高度近視患者眼球中的穀氨酸含量是正常人羣的十倍! L-穀氨酸被認爲是“雙刃劍”,既是神經遞質又可以作爲神經毒素,其作爲一種神經毒素可以誘導嚴重的神經元損傷,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穀氨酸的神經毒性伴隨着線粒體膜電位的下降以及細胞內活性氧的過度生成,穀氨酸大量積聚,大腦或眼球內濃度急劇升高,過度激活其受體從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應,導致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研究人員通過細胞內酶的脫氨與轉氨機制,找到降解穀氨酸的機制與營養基因組方案。

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畢業於法國路梅爾第二大學的一位歸國留學生受試者,接受了基因靶向營養素干預,6個月時間裏,雙眼近視從600度,降到150度左右,目前已經摘掉了眼鏡。

日前,深圳靶向基因已與全球第二大基因測序中心Haplox達成基因測序技術標準對接與業務合作,準備向全球近視、弱視患者提供mRNA級別的近視基因組,進行訂製化基因表達量對照檢測和精準靶向分子營養干預服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