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陳建斌、任素汐等人主演的電影《無名之輩》,院線上映,口碑不錯。這裏邊當然存在發行方故意捧高的嫌疑,但《無名之輩》的劇本創作路數,確實符合現在不少影視學院科班畢業的編劇們“主營”的多線條敘事策略。謹從劇本編排角度來論,在技術上,這部電影還是值得肯定的。

  《無名之輩》用多條線索去推進故事,最終在故事總攻的時候,讓全部人物到場,實現一種矛盾衝突的集中爆發與終極處理。這是電影學院劇本創作科班的基本創作路數,若是能把幾條線索同時編的推動力十足,便是較爲優秀的劇作了。

  甯浩當年的成名作《瘋狂的石頭》,實在也是這樣的路數,多條線索,幾個小賊插入,截取一個橫斷面,展現一些所謂的人生與現實。《無名之輩》的野心,當然也是《瘋狂的石頭》式的。包括在主角人物的性格定位方面,弱智的兩個持槍匪徒,多少有點當年甯浩“石頭”人設的影子。

  在票房表現方面,《無名之輩》首日票房逼近千萬,基本成爲定局。甯浩當年的《瘋狂的石頭》則票房超過三千萬。兩部電影在拍攝成本上,也同屬於中低成本的影片。《無名之輩》撬動五千萬上下的票房體量,應該不存在問題。

  《無名之輩》的編劇導演饒曉志能否成爲下一個甯浩,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不過,這部電影爲他贏得一定的聲譽,已經成爲必然。在一個寫不好劇本的年代裏邊,這種多線條推進並且有條不紊的故事,已經算是難能可貴。

  當然,我見有一些影評人藉此便吹捧《無名之輩》是神作,並且反應了非常深刻的社會現實。這是過分的吹噓,不利於對電影的真正解讀。作爲多線條敘事的劇本,《無名之輩》從創作之初便已經犧牲掉了真實性,只能採取生活的一個截斷面,來做戲劇化的呈現。

  所謂的戲劇化處理,便是將人物性格完全戲劇化,將故事矛盾衝突也戲劇化,甚至於在多線條推進的故事方面,巧合性也過度戲劇化纔行。這樣一來,以現實主義的眼光來衡量,《無名之輩》首先面對的拷問便是,人物不夠真實,過分鬧劇化了。

  將小人物鬧劇化處理,同樣是甯浩當年《瘋狂的石頭》的問題。若是不將這類人物鬧劇化處理,創作者會發現,很難找到劇情前進的源動力了。這是多線條敘事的先天硬傷。要滿足戲劇性,就必然傷害真實性。所以,在《無名之輩》當中,影迷會覺得章宇和潘斌龍的表演都是過火的,鬧劇的。

  這類多線條推進的故事,真正見功底的,並非是故事總攻階段把事兒講圓滿了。而是在故事圓滿的基礎上,不失真實性,並且基於這種真實見到一種深刻而值得反思的人生狀態,亦或說底層生存狀態。《無名之輩》意圖展現底層生存狀態的野心是有的,但具體的實現,失掉了真實感。這是創作者能力不足造成的。

  另一個例子,則是劉震雲老師的小說《我叫劉躍進》。該片十年前被馬儷文拍成過電影,但水平實在不行。若是講多線條敘事,並且故事總攻圓滿,且能見到巨大的底層真實的文本,那麼,首推劉震雲老師的小說《我叫劉躍進》。可以說,這是劉震雲僅次於歷史厚重小說《故鄉天下黃花》的優秀小說。

  《我叫劉躍進》最大的價值不在技巧,雖然它的技巧真的可圈可點。它最大的價值是在技巧能力充沛的前提下,並未喪失對真實與底層的真實拿捏,技巧沒有傷害到內容。這是創作者的高明所在。讀者可以在《我就劉躍進》當中看到真實的底層小賊的生存境遇。與之相對的《無名之輩》的底層小賊境遇,便差之千里,有些玩鬧了。

  整體來論,《無名之輩》是近期值得觀看的電影。當然,我們的電影人遠不能滿足於幾個多線條的敘事技巧,滿足於對人物鬧劇化的處理方式,而是應該在更深刻的社會真實與底層溫度上努力。饒曉志有溫度的野心,卻缺溫度的能力。我們只能期待他的後續作品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