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不能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整体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经过8年抗战后,国共双方终究要进行最后的决战。

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经增加到195万。

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已经成为必然。

毛泽东的意图很明确,让一把尖刀深深插入蒋介石阵地的纵深。睿智的刘伯承和果决的邓小平成为战略进攻的先行者。

毛泽东与刘伯承、邓小平反复研究,决定采取无后方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直捣国民党统治的大别山地区,创建大块的根据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

邓小平在行动前归纳总结这次行动的结果:一是部队根本到不了大别山就被全歼;二是即使到了大别山也站不住脚;三是部队能在大别山生根发芽,创建根据地。

蒋介石对刘邓大军早已骨鲠在喉,调集了8整编师,欲借黄泛区全歼刘邓大军。

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盖,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都非常困难。

在生死存亡之际,刘邓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完全放弃大后方!”

在军事上,后方是后勤补给、军队休整的基地,重要性与战斗部队是并肩的。

刘邓大军历经艰辛胜利通过黄泛区后,刘伯承巧妙布置兵力,虚虚实实迷惑蒋军,最终全部渡过了淮河,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

虽然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刘邓大军损失过半,所有重武器全部丢失,但是共歼敌8500人。

此战,是解放战争一个伟大的转折,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块根据地后,开始威胁国民党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就无法完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也就不能演变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战略决战。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虽然损失过半,却为解放战争的全局胜利埋下了一个伏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