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友提問

凌哥,關於小學英語四年級作業,如佈置口語作業,每天在羣裏口語朗讀。總有些家長下班晚,沒時間督促孩子完成,或是孩子自律性不高,在家書本一攤全忘掉;家長督促孩子寫作業耗時太久,懇求老師放一馬,或是讓老師留堂補習。針對家長這種態度很無語…隔壁班的老師是直接留堂。家長的生活方式是改變不了了,孩子的學習天賦也改變不了,凌哥你覺得老師應該怎麼調整來鞏固教學效果?謝謝!

您好!

當老師,就像是當醫生,既要處理小病小痛,又要面對疑難雜症。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醫生不是萬能的,尤其是一線的醫生。大部分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藥物或手術器械的。如果沒有相應的藥物和器械,診斷能力再厲害的醫生,對病情也會無奈搖頭。更要命的是,有的病到目前爲止根本無法醫治,比如癌症、艾滋病、狂犬病。

因此,從表面上看,我們尋找的是醫生,而事實上,醫生後面的強大力量是醫術、醫學、醫技、醫藥。

很多人似乎都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大家都承認醫生不是萬能的,有的醫療技術,看似在治療,其實只是止損(比如截肢)或減緩(比如支持性治療)。但是,遇到教育問題的時候,大家都急切地希望每一個問題都能有解決方案,(內心認爲一定能解決)。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教育和醫學一樣,對於有些疑難雜症也是無解的。不是有個笑話嘛: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優秀率才2.4%。

學校教育第一個疑難雜症是兩極分化。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學業要求和教學目標是劃一的。如果學生達不到某個標準,便會被視作“次品”甚至“廢品”。然而,學生是有個體差異,不同的智力,不同的知識基礎,不同的認知風格,不同的學習能力,怎麼可能在班級授課制環境下有相同的表現呢?!

學校教育第二個疑難雜症是應試教學。當然,您更加熟悉的說法是“應試教育”。但是,凌哥覺得“應試教學”應該是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說法。在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的教育工作整體上還是比較均衡的,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教學方面,應試傾向是非常嚴重的。

不扯遠了,否則凌哥就變成教育大專家了。讓我們回到您的提問吧。

“家長的生活方式是改變不了了,孩子的學習天賦也改變不了,凌哥你覺得老師應該怎麼調整來鞏固教學效果?”

家長的生活方式的確很難改變,尤其是常常需要在晚上工作的家長。學校和家長只能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微信羣等方式來對家長產生一些影響。從凌哥觀察到的情況看,對家長影響最大的是教師的熱情、真情和班級的氛圍。我見到一位英語老師,常常接六年級班,常常只利用一個學期,就活生生地將很多家長調動起來。其中一個祕訣是:當孩子經常誇某位老師好的時候,老師跟家長交流的時候,就會更容易,因爲家長會把老師的話當做金玉良言,而不是“打小報告”或者“提要求”。

再說了,很多家長都不擅長監督孩子做作業,甚至會危及生命,更不用說指導孩子做作業了。

爲了保護家長的生命權,我們對家長也不能太苛求啊。

孩子的學習天賦,也就是先天智能。在以前,天賦總是讓人感覺神祕兮兮不可捉摸,但是自從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之後,我們也逐漸對“天賦”有了更明晰的認識。

八項多元智能及教學活動實例

多元智能理論一方面讓我們認識到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有可能發現人的“隱藏”的天賦。比如,有的孩子純聽說的環境下,可能學語言比較喫力,但是當他將“抄單詞”和“畫簡筆小圖畫”結合起來的時候,可能對單詞的記憶就更加深刻。

另外,我們必須意識到,不管個體學生先天如何、發展狀態如何,總體上來說,教育都是在提升和改造學生。“傷仲永”的故事,記得嗎?天資聰穎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必會成爲平庸之人。

在班級授課制環境下,凌哥更加建議教師將目光着眼於偏弱的學生,這批學生的提升會起到水漲船高的作用。如果目標定位過高,比如面對前30%的學生,則課堂常常會變得“拖不動腳步”。

就你的具體問題而言,建議在課堂中做掉一部分作業並講解掉。比如每個大題有10個小題的話,在課堂中完成前5個小題,剩下的作爲回家作業。

如果教師有時間和精力,將學生留在學校補課,也不失爲一種方法。但是首先需要徵得家長的同意。

凌哥最關注的是留堂的目的是什麼?

1. 將回家作業變成“校內作業”。

這就意味着教師代替家長監督學生做作業。換個角度看,學生在學校做作業的氛圍,一般都好於在家做作業,——尤其是缺少家長監督、或者家長監督不力的情況下。

2. 幫助弱生把作業變得“更簡單”。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的題目,學霸1分鐘就蹭蹭蹭地做好的。而我們如果沒有想到點子上的話,給我們100分鐘也做不出來。如果這時候,老師在關鍵的地方指點我們一下,那麼我們也可以在兩分鐘作出這個題目,——當然,對老師給的點撥也會印象深刻。

3. 換教一遍。

換教一遍,不等於再教一遍,不是“炒冷飯”。

換一種教法的目的是爲了適合不同學生的認知策略。尤其是較弱的孩子,通常的原因是學習能力較弱。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是互爲因果、相互促進的。而讓正確的方法變成學習的習慣,有需要有堅持。但是,很多較弱的學生,自控力也比較弱,所以又需要外界的督促。

因此,如果教師準備換教一遍,就更加需要動用智慧、精心備課、勤加干預了。

親愛的家長,當老師給您家的孩子留堂的時候,您也許僅僅用“留堂”2個字來概括了,對嗎?但是讀了凌哥今天的文章,相信您或多或少了解到您孩子在被留堂的時候,老師的功能和工作是什麼了。

問:凌哥,爲什麼你沒有在公衆號回答我的提問?

答:凌哥太忙,每天基本上只能免費、詳細回答一條。提問較多的時候,還要看微友的運氣了。凌哥有時還有好內容要和大家分享,就不能回答問題了。

問:如何才能提高被回答的概率?

答:建議您使用“在行一點”。在那兒,還可選擇“私密提問”。

問:爲什麼“在行一點”裏面無法提問了?

答:“在行一點”規定答主每天只能接收3個提問。機會有限,要搶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