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美好的明天——记高邑县西马闲村原党支部书记宋瑞增

翟秋乐

宋瑞增,男,1957年4月出生,河北省高邑县西马闲村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86年7月任西马闲村党支部书记。

宋瑞增(已故)

宋瑞增1986年7月任西马闲村党支部书记,到2004年已18个年头。在他接任前,西马闲村是一个闻名全县的乱村、穷村,上访告状专业村。由于文革时期的后遗症,村风民风十分混乱,无政府主义现象严重,干群矛盾十分突出,群众越级上访案件屡见不鲜,上访告状下至县委、政府,上至中央办公厅、中纪委,两委班子处于瘫患状态。在此情况下,宋瑞增做为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响应上级党委的号召,不负父老乡亲的召唤,毫不犹豫辞去县化肥厂的工作,毅然决然回村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上任后,在广大党员、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带领两委干部大胆工作,经过艰苦拼搏,把一个内外债务达18.7万元的穷村、乱村一举治理发展成为一个县、市级文明村,并受到县委、政府、市政府多次表彰。

抓干部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宋瑞增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后,广泛征求多方意见,找出了阻碍本村发展的主要矛盾。首先从两委班子抓起,从自身抓起,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以支部为核心,加强支部凝聚力,大胆管理,各项工作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彻底改变做-天和尚撞-天钟的工作作风。

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遇事同群众商量,很抓制度落实。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年召开两次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离任村F部参加的民主议政活动,重大问题由党员、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统.思想,达到共识,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发展集体、个体经济,提高村民收人,为民办好事实事。大搞农业产业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西马闲村先后与北京农学院、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签定小麦优种繁育项目,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00亩,每年向社会提供小麦优种60多万斤,经济效益达50多万元,仅此一项使全村人均增收330元。2000年发展高效甜椒300亩,亩收入3000多元,发展日光温室46座,发展速生杨种苗70亩,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给群众找到了一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路子,促进了全村经济大发展。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先后投资28.8万元硬化了出村道和两条大街两条巷。为缓解群众浇地用电紧张投资13万元上变压器4台,由原来的3台增加到7台变压器,大大缓解了用电紧张现象。并整改了全部低压线路,提高了用电质量,村内街道全部按装了路灯。1996年洪水过后,组织带领群众修筑泥河河坝600米,动用土方3000立方米,发动义务工700多个。为搞好农田水利改造,实行节水喷灌、埋设地下管道1500米,全村建沼气池196个,建花池84个,栽植各种花草树木对街道进行绿化。

壮大集体企业,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建筑运输业。西马闲村有集体的厂一家,原属村集体经营,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亏机,宋瑞增接任后,进行了改制,公开承包,减轻了负担,增加了集体收人。发展个体修造厂3家,铸造厂一家,织布厂3家,大型运输车12辆,小拖运输40辆,建筑工程队8家,这些大小企业和运输建筑业的发展,为全村经济注人了生机。

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已达到12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1.5%,“八、九星级文明户”达24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3%,“六星级文明户”2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4%,道德公益会,红白理事会充分发挥作用,群众的“三德”意识普遍提高,遵纪守祛,自觉执行村规民约,讲文明、讲道德已成为全村人民的自觉行动。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村经济向前发展和社会稳定,奔向美好明天。2001-2003年一直常抓不懈,抓好队伍,健全制度,规范两委干部依祛施政行为,落实好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力,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按照“五规范,一满意”的标准,对村收支、计划生育、宅基地发放、企业土地承包、干部任期目标及临时收费一月一公开,在民主理财小组的参与下,对上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决算,并编制下年度预算,预决算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依法施政,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廉政建设,提高了党支部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宋瑞增连续多年被县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普祛先进个人、县乡土拔尖人才。被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共青团市委授予石家庄市青年星火带头人,被省会文明委授予石家庄市文明公民。

2004年,宋瑞增被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评为石家庄市2001一2003年度农业劳动模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