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說話是人獨有的權力,是文明的延續,更是人際交流不可缺或的最直接的一種形式。

1、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韓非子》:“夫龍之爲蟲也,可擾押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攖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攖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說起中國的神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龍莫屬。

傳說,龍的頸部有一塊鱗片是倒生的,如果誰碰到,龍就會殺死對方。這個逆鱗相當於龍的忌諱或底線。觸碰不得,若碰到了,必然會引起強烈的反彈。

事實上,不止是傳說中的龍,就連我們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即便人格再高尚偉大的人,身上也都會有“逆鱗”存在。

“逆鱗”=“痛處”

同時也相當於缺點、自卑感。只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也不會招惹他人厭惡。

弘一大師曾經說:“我每日思己之過都來不及,那裏還有時間批評他人是非?

無論在任何場合,無論是任何人,被他人討論自身的缺點與缺陷,心中都會升起一股怒火,所以,對於他人的隱私與短處,切記不可用侮辱性的語言加以攻擊。

爲人處事不要觸及別人的“逆鱗”。

尊嚴是自賺的,也是別人給的。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定不會踐踏別人的尊嚴。

知人不評人,勸人不責人,懂得尊重,懂得包容。

2、不說大話

公元219年,歷史上這一年可謂是多事之秋。

一月,漢中一戰,劉備襲殺魏國名將夏侯淵,逼曹操退軍,劉備因此攻佔漢中,稱漢中王。

七月,關羽襲擊魏國襄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在司馬懿的勸諫下,曹操放棄遷都的打算。

十月,東吳大都督呂蒙繼承周瑜遺志,白衣渡江,詐騙關羽,關羽敗走麥城,東吳取得荊州襄陽。

然而,在這一年裏,還發生了一件事情。曹操與劉備對壘於漢中之時, 兩軍相持不下。

曹操見連日陰雨,糧草將盡,想要進攻,又被馬超阻擋,想要退軍,又恐劉備恥笑。因此心裏煩惱。

這時,士兵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憂愁的望着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隨口答道:雞肋!

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裏時,楊修思索片刻,便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

士兵不解,問其故。楊修說:“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丞相進不能勝,退由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

因此魏軍諸將皆信服,開始收拾行囊準備退軍,

曹操正在營帳中思索,聽到外面喧譁,出去看到衆將收拾行囊,頓時大驚失色,詢問後,曹操便以鼓惑軍心之名殺了楊修。

楊修不聰明麼?

《三國志》記載: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那爲什麼楊修落得身死異鄉的下場?

只因爲說了不該說的大話,楊修區區一主薄,卻妄言猜測領導者,慫恿軍隊退軍,觸犯領導者的底線,落得如此下場。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靜水流深。

有些人在酒桌上喝了幾杯酒,便開始咋咋忽忽的吹噓自己的能力與本事。

他人若不信,也就罷了。

他人若信了,因爲幾句話敬重你,事後找你辦事,卻發現並不是那一回事。

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從來不會因爲某種事說大話。

德謨克利特在《着作殘篇》中說過:要使人信服,一句不是大話的言語常常比黃金更有效。

3、不說廢話

《紅樓夢》言:使觀者大廢眼光,亦非暢事。

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年本可以說五百萬句話,但是調查結果卻大跌眼界,很大部分人一年最少說了一千萬句話。

說話的本意是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乾淨利落的讓對方明白,而有些人卻廢話連篇。

無印良品首席設計大師原研哉有一句話:我們越是用更多的表達去描述某物,我們就越難以準確。

有能力的人說話,從來都是言簡意賅,信奉“少即是多”。

日本的武士有三個特點。

第一:刀,一個武士一生中只能有一把刀,刀就是武士的一生。

第二:“三顆豌豆”,在日本民間傳說中,上乘的武士一頓只喫三顆豌豆就足夠了。

第三:榻榻米”,武士的住處十分極簡,但空間感十分清晰(空間、時間、階層感)。

如果想要渾濁的水變得清澈,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安靜下來。

渾濁之物逐漸沉入水底,水就清澈起來。

要讓自己的表達清晰,不被他人討厭,最爲重要的是不去解釋,不說廢話。

佛說,靜極生慧。最重要的,是需要安靜自己的話語。

4、如何讓自己變得會說話?

急事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別人的事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羅伯特的議事規也值得大家學習:

1、不攻擊:對事不對人;

2、不跑題:始終圍繞主題保證高效;

3、不打斷:讓你學會尊重和聆聽;

4、不超時:明確簡潔的表達;

5、每一個動議都要有一個單一問題等等。

其實,人活於世,謹守本心便好,切記孔老夫子說的那句話:“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