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香薷的茎叶。薷,音柔。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又作香葇。一名香茸、香菜、蜜蜂草(花房之状)。晋唐时期,家家种之,作菜生食。香薷生于下湿之地,方茎,尖叶有刻缺,颇似黄荆叶而小,九月开花,花茸紫,在一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有一种香气。今大香薷叶者为香薷,细叶者为海州香薷,香气尤烈。莒人称为狓狐子臊,气味香烈,又可置于鸡窝驱虫杀虫。名香薷者,尚有一种树。与它相遇在承德近河的山包上,远看像荆条,近看花叶均似香薷,芳香之气与香薷别无二致。此灌木名木香薷。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日华子》:“无毒。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其功用同藿香,辟秽气除邪恶,霍乱腹痛吐下,香气四散,散水气聚集之水肿。亦可芳香醒脾,调中温胃,下气,疗呕逆冷气。含汁漱口,去臭气。今人多食藿香而少食香薷。生于下湿之地,气香,故却湿,散水肿。

来源/《中国医药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