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爲脣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香薷的莖葉。薷,音柔。其氣香,其葉柔而得名。又作香葇。一名香茸、香菜、蜜蜂草(花房之狀)。晉唐時期,家家種之,作菜生食。香薷生於下溼之地,方莖,尖葉有刻缺,頗似黃荊葉而小,九月開花,花茸紫,在一邊成穗,凡四五十房爲一穗,如荊芥穗,別有一種香氣。今大香薷葉者爲香薷,細葉者爲海州香薷,香氣尤烈。莒人稱爲狓狐子臊,氣味香烈,又可置於雞窩驅蟲殺蟲。名香薷者,尚有一種樹。與它相遇在承德近河的山包上,遠看像荊條,近看花葉均似香薷,芳香之氣與香薷別無二致。此灌木名木香薷。

《名醫別錄》:“味辛,微溫。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日華子》:“無毒。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其功用同藿香,闢穢氣除邪惡,霍亂腹痛吐下,香氣四散,散水氣聚集之水腫。亦可芳香醒脾,調中溫胃,下氣,療嘔逆冷氣。含汁漱口,去臭氣。今人多食藿香而少食香薷。生於下溼之地,氣香,故卻溼,散水腫。

來源/《中國醫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