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十朋《宠示帖》欣赏

《宠示帖》又称《室铭题跋》,为王十朋唯一传世墨宝。

王十朋道德文章名满天下,而书法艺术亦名当世。然其传世墨宝真迹仅存《札子》一篇,即所谓《宠示帖》而曾载《宋名家二十帖》,今见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三册中。此札子是王十朋答谢收信人为其书斋室铭题跋的回信,未见于《王十朋全集》,是一篇佚文。它涉及王十朋的政治、思想、交游、文学、书法诸方面,价值甚大,弥足珍贵。其全文如下:

十朋伏蒙宠示室铭题跋并和诗,三复钦叹。诗词意俱工,但过情之誉,非所敢当耳。铭跋高深微妙,然有所未谕者。“不欺”二字,岂晚学无力量之人所敢拟议?以是铭室,自知得罪。窃效古人座右铭,聊以自警云耳。张丞相以合天人为不欺,深得《中庸》谨独、《论语》一贯之旨,其说非不广大,和为训诫也,亦深且至矣。而高见以为未广,如是则吾夫子所谓“惟天为大”,“吾谁欺,欺天乎”之语亦未广耶?近世学者多流入于异端,反以吾圣人之道为小,又以天为小,而求其所谓大于虚无荒唐,清静寂灭,不验无实之间。是之所谓大者,非欺而何?不谓贤者过之而亦以是说也,大是饶舌。及“神游毗耶离城,稽首丈室”等语,虽出于戏翰弄墨,然先贤所不道,六经所不载,恐非先生长者为后学之训,未敢承教。金华子之学,亦杂于佛老,至其《读和韩诗》有“想见大颠师,不应谈么”之句,识者伟之。圣道不明久矣,诸儒不能无罪。因高论雄文之及,辄敢布复狂言。十朋惶恐,右谨具呈。左奉议郎充集英殿修撰权发遣饶州军州事王十朋札子。

从此札子的内容来看,是谢为不欺室铭题跋及和诗者的回信,写作时间是在孝宗隆兴二年(1164)知饶州时。其中提到张丞相,就是指为王十朋题室铭的张浚。原先王十朋“素不识张浚,闻浚天资忠义,誓不与敌俱生。”由于志同道合,故对这位抗金老臣一直深怀敬仰。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二年王十朋一再力荐重用张浚。同样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为右相,亦荐王十朋。五月张浚北伐兵败被罢,王十朋不得不引咎自劾。隆兴二年外放知饶州,时张浚亦罢相返乡途经饶州,两人早已彼此怀念,只是未得一见。恰此相见,才有书《不欺室铭》之赠。朱熹为撰张浚《行状》有这样的记载:“仲秋二十日,犹为饶州王十朋作《不欺室铭》,有曰:‘泛观万物,心则惟一。如何须臾,有欺暗室。君子敬义,不忘栗栗。'至二十有二日,始寝疾。二十八日疾病。日晡时,命子木式等坐于前,问国家得无弃四郡乎?且命作奏乞致仕。日暮命妇女悉去,夜分而薨。”铭文凡八十四字,而《行状》所引仅二十四字非全文,乃张浚于隆兴二年八月二十日的绝笔之作。故王十朋有“可惜作铭人已死”,“八十四字腾光芒”及“惊闻讣音,忍观绝笔之铭”之叹。

这次见面给王十朋留下难忘怀念,于是写下《不欺室铭不欺室三字参政张公书也笔力劲健如端人正士俨然人望而敬之因成古诗八韵》,诗云:“云山老人国大老,历代遗编饫探讨。余事游神翰墨间,乘兴濡毫快挥扫。严霜烈日如鲁公,抉石奔泉陋徐浩。国朝君谟书第一,大字劣于行与草。云山心画无不长,笔力纵时书更好。我来求字盖求人,不为有官缘有道。紫岩之铭云山笔,不欺室中双至宝。玉箫峰下梅花溪,愿学云山归去早。”写出了自己与张浚心心相印的情意。

为表明心迹,王十朋早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家乡就名其书斋为不欺室,并特作《书不欺室》诗:“室明室暗两何疑,方寸长存不可欺。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自家知。”其诗道出了王十朋刚直忠诚的品格。然而隆兴二年对题不欺室铭的和诗就更多了。特别是王十朋在饶期间与何子应、王嘉叟、洪景卢、张安国等组成“楚东诗社”,他们都是支持张浚北伐的志同道合者,对于不欺室,当时他们均有和诗。而王十朋的致信人也有题跋室铭并和诗,可见其应是楚东诗社中人,或是王十朋的好友。惜跋诗俱佚,不知王十朋所与书极辨者何许人?想亦工佛法者,王十朋讥其引用佛经,由此可见他对佛教的态度,这也与世称其不喜佛尝排之,“遇人谈释氏辄诋骂”之说相验证。

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铸就了王十朋的个性,并以先贤言行自励,“书室匾曰‘不欺',每以诸葛亮、颜真卿、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自比。”在王十朋的思想中,修身立言,这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修身治邦,这是他能成为一代名臣的重要原因。王十朋注重自我修养,一向严于律己,勤政清廉,贵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与人不欺,与世不欺,所以才能无私无畏。这是王十朋做人的宗旨。“不欺”作为王十朋“窃效古人座右铭,聊以自警”而伴随其一生。

至于王十朋文章书法,正如王十朋自己所说:“吾贫,好作文,苦于无书可阅;好习字,苦于无纸可书。遂于贫中撰出一术,以桌为纸,以肺腑为书。净几无尘,日书数百字,我之无尽藏纸也;心之精微,日书数百言,我之无尽藏书也。”如是经长期奋发苦学,不但文章拔乎其类,且书法独到自然。观此文,有大家风度。从书法的视觉效果来看,绝无矫饰之态。在文里看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字里看出精湛的艺术表现。由此札子可见王十朋其胸怀与为人。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少时颖悟强记,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24岁时,小小的乐清县学落成,居然能文赋诗,盖世的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33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秦桧死后,高宗即位继帝主持殿试,王十朋得中状元。后因论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他上疏称恢复大业不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政绩。在文学上,他一生经过雁山至少七次,都是中进士之前,而且又都是北上临安时,因此对雁荡山的感受极其亲切。在此期间,他赋了大量有关雁荡的诗。他在《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中,不仅对雁荡山作了依次总评价:“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而且还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雁荡山水浴成一体。雁荡山水铸造了王十朋刚直不阿的崇高风格,他则以盖世的才华歌颂了雁荡山水。然而,以他的才气,在雄伟奇秀,千姿百态的雁荡山水面前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曾在一诗中曰:“愧无笔力助庄严!”从此之后,“难下笔”就成为描绘雁荡山的“名句”了。乾道五年冬,王十朋卸任,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用王十朋之号“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

王十朋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咏蔡襄修建洛阳桥的诗、宴七县宰诗、承天寺十奇诗、咏清源山诗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佳篇。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在乐清县家中逝世,享年60岁,谥忠文。泉州士民闻讯,会集在开元寺沉痛悼念,又在东街建王忠文祠(又名梅溪祠)以为纪念。

延伸阅读

“一身正气”王十朋

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科,王十朋状元及弟。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和文学家。著有《梅溪集》32卷、《续集》5卷、《春秋、尚书、论语解》、《会稽三赋》、《东坡集注》。

大器晚成

王十朋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过目不忘,被称为奇才。6岁发蒙,认字比一般儿童都快得多。13岁时已是学业优秀、才华超群之士,为当地文会中的佼佼者。1143年,由于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当地又遭金兵的洗劫,家境败落,十朋不得不设帐授徒,创办梅溪书馆,有百余名学生,以补家用。因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梅溪书馆很快就声名在外了。

但是,他的科举之途并不如意,在温州乡试中屡屡败北。于是1145年,他到临安的太学里学习,入学考试得了第二名,直接进入内舍。1147年,他顺利升入上舍,取得了省试的资格。由于秦桧把持省试录取大权,他连考三次未中。自古英雄多磨难,直到秦桧死后两年的1157年,他才考中进士,参加殿试。廷对中,王十朋以“权”为对,洋洋数万言,经学淹通,议论醇正,深得高宗赞赏。其中,“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王十朋这篇策文,宋高宗十分赏识,定为殿试第一名。这一年,王十朋已经46岁,可谓大器晚成。

治理鉴湖

王十朋中状元后,授绍兴府签判。针对绍兴鉴湖废湖造田严重的状况,他写了《鉴湖说》,把鉴湖比为人之肠胃,“肠胃秘则不可以生”,是十分深刻的。鉴湖为东汉太守马臻所开,周围350里,溉田9000余顷。鉴湖地势高,湖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雨少则用湖水溉田,雨多则用湖蓄水,对周边环境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故会稽、山阴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患。但自宋朝以来,陆续有人废湖造田,至王十朋撰文时,废湖造田已达2300余顷,鉴湖对周边环境调节功能受到破坏,“每岁雨稍多则田已淹没,晴未久而湖已枯竭”,以致水旱之患及于9000顷田,越人生存受到威胁。王十朋进而提出治理鉴湖的一整套办法,推动了鉴湖的治理。在距今800多年前,许多人还热衷于废湖造田时,王十朋能够深刻认识到其破坏环境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应整治方法,是难能可贵的。不久,升为校书郎兼建王府教授。

从谏如流

有一次,高宗采纳了王十朋的建议,下令把交趾(今越南)进贡的翠玉全部销毁,宫中一律不准佩戴翠品,但收效甚微。王十朋再次上疏:“臣闻陛下宠幸的刘贵妃颇好翡翠饰物,在陛下下令禁止后仍然佩戴,还以翡翠饰脚踏,如此怎能让天下心服,上行下效,臣以为陛下此令收效不大的原因在宫中。”高宗仍难以说服刘贵妃。王十朋知道后,再次上疏道:“皇上是天下百姓的表率,如果皇上在这种小事上失信于民,长此以往,必将酿成大患。”高宗无奈,只得斥令刘贵妃将翠玉首饰、玩器一律销毁。自此,王十朋从谏如流的名声远扬。

当时奸臣秦桧已死,朝中大权旁落于杨存中手中,朋比为奸,左右朝政。王十朋对此十分愤慨,上书高宗说:“秦桧死后,权力回归于陛下,但政出多门。这样等于死了一个秦桧而又出现了一百个秦桧。现在的杨存中,结党营私,其子弟亲戚占据高位,御史台、谏院都没有人敢说话。在军中,将帅们克扣军饷,贿赂杨存中,士兵怨声载道;在民间,杨存中肆意抓人当兵,强抢民女,百姓怨声载道,这样下去很危险。”高宗纳谏,下诏解除了杨的兵权,重新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朝中空气为之一新,王十朋亦升为著作郎。自此,王十朋的大胆上书,鼓舞了忠良之臣的上书献策。

看到宋金“绍兴和议”后高宗的卑恭屈膝,王十朋做梦都想统一中原,焦虑万分,多次上书高宗,说:“金人如虎狼,不可轻信。自完颜亮夺得帝位后,不断招兵买马、调兵遣将,有举兵入侵南宋之兆。劝高宗早做准备,以防不测。”高宗不辨是非,竟以“诋斥和议、迷惑众听”的罪名,将王十朋贬出京城。此后,凡有人上书论战者,有官者被解官,无官者被发配。

重返京城

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率十万大军南下,长驱直入,旬月之间就攻下了扬州。高宗方如梦初醒,火速召王十朋进京献策。王十朋说:“大敌当前,陛下首先不能流露出慌乱之情,这样就可以稳定军心、民心。另外,御敌最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朝中有许多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良臣名将,可惜一直得不到重用,愿皇上重新起用他们。”高宗听从了王十朋的建议,任命了王十朋举荐的刘琦为江淮浙西制置,任命了王十朋举荐的张浚在金陵任元帅。两人不负众望,在抗金作战中都立下赫赫战功,金兵大败,退回北方。

1163年6月,高宗禅位,自己做了太上皇。孝宗即位后,王十朋上言:“贵为皇帝,一国之主,最重要的有三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赏罚分明。”孝宗很是赞同,改任他为起居舍人,又升为侍讲,为皇帝进读书史、讲说经义等。

不畏史党

当朝权贵史浩,官至宰相,曾被封为越王,权倾一时。朝中大臣都怕他,没有人敢说话。王十朋却不畏权势,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上书孝宗数说史浩八大罪状:玩弄权术、延误国事、结党营私、滥用职权、为非作歹、蒙蔽皇上、欺君罔上等。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免除史浩的宰相之职。

孝宗调任史浩为绍兴知府兼两浙东路安抚等。王十朋再次上疏,说:“陛下虽然能同舜一样斥逐奸臣,但是没有同舜一样把奸臣治罪。绍兴府在临安附近,史浩到职后有何面目见全府父老。”于是,孝宗再次下诏,免去史浩一切官职,并严惩史氏一党。

造福四州

后来,主和派掌权,孝宗命其为吏部侍郎,十朋坚辞不受。隆兴二年(1164年)六月,十朋以集英殿修撰(正六品)出知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1165年调任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时,饶州百姓乞留不得,以至断桥,王十朋只得从小道离去。百姓修好桥,命名为“王公桥”。乾道元年(1165)至三年,王十朋在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知州时,绿化夔山则完全已是有意识的保护环境举动。王十朋买山植木,榜禁砍伐,劝谕儿童放牧牛羊时勿予践踏,加强护林,使之成材,他作《买山》诗记其事。他还在夔州郡城东至夔唐西十余里,新栽杨柳2000株。他的《种柳》诗云:“水东西十余里,新栽杨柳两千株。会看耸余参天去,能似甘棠勿剪无”。乾道三年(1167年)七月,加敷文阁侍制(从四品),移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次年八月,又加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后又移知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他所到之处,体恤民情,礼贤下士,救灾除弊,治理有方,颇得人心。离任后,四州百姓都为他立祠纪念。他的好友、状元汪应辰说:“近世以来的地方官,还没有一个像王十朋这样得民心!” 王十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自书室匾,名为“不欺”,常常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等名臣贤相自比。朱熹、张栻也很尊敬王十朋。乾道七年(1171年)二月,孝宗之子赵惇(即后来的光宗)被立为太子。三月,命王十朋出任太子詹事(从三品),负责辅导太子,总理东宫事务。十朋一再推辞未果,勉强就职。七月,十朋已经病入膏肓,孝宗方许以龙图阁学士(正三品)致仕,诏书下达当日去世,享年60岁。绍熙三年(1192年),追谥“忠文”。

王十朋唯留一身正气,名传千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