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於7月6日刊發《豐臺區惠民安置工程爲何成“害民工程”且拿企業來買單?》一文,報道了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東里4號樓的26家特困安置戶所面臨的民生問題,豐臺區政府相關部門就此回應,已覈實相關情況併爲15戶居民辦理戶口登記。據居民反映,戶口問題雖在解決,但這場“奪房”17年持久戰並未休止,且和房屋產權企業難以調和。

  豐臺區房屋經營管理中心回應稱:原右安門外房管所購買了26套安置房的使用權和分配權,居民入住時已與產權單位簽訂了《住房租賃合同》;關於戶籍問題,目前已經爲15戶居民進行了戶口登記,下一步將繼續推進相關工作開展。

  《豐臺區惠民安置工程爲何成“害民工程”且拿企業來買單?》一文刊發後,豐臺區房屋經營管理中心在2018年8月1日和8月29日兩次回應稱,報道所提及的拆遷安置屬於右安門外西莊三條危舊房改造項目,這是2001年度北京市67項重點工程之一,也是2000年市政府確定的“三區五片”重點危改工程之一。該項工程由北京城市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城區分公司(簡稱城開公司)負責提供右安門外西莊三條危舊房改造工程全部資金及拆遷安置用房,區政府負責辦理立項、徵地、農轉居等手續工作。

  2001年,右安門外西莊三條危舊房改造項目啓動。在危改過程中,有部分特困公房承租戶提出無能力購買回遷房,又需要房屋安置。鑑於這種情況,根據豐臺右外危改指揮部(現已撤銷)研定,城開公司委託北京市豐臺區房屋土地管理局右安門外管理所(以下簡稱右安門外房管所)籌集使用權房源。由於當時房屋資源少,信息量有限,爲了儘快完成籌集工作,右安門外房管所委託北京宣然房地產信息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宣然公司)籌集房源。經危改指揮部和城開公司同意,26戶居民確認地點和戶型後,右安門外房管所委託宣然公司向北京宏京房地產有限公司(房屋建設及產權單位)購買了馬家堡東里4號樓1單元26套房屋的使用權和分配權,由城開公司用於安置右安門外西莊三條危舊房改造居民。

  2001年9月,26戶居民在入住時與產權單位簽訂了《住房租賃合同》。

  2008年,宏京公司起訴26戶居民,稱居民因未繳納相關費用,要求與居民解除租賃合同,騰退交還房屋。經豐臺法院及二中院審理,“因涉訴房屋系拆遷安置用房,不同於一般民事意義上的房屋租賃,對宏京公司要求解除租賃合同、騰退房屋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2008年,二中院審理此案時,北京中誠盛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涉案房屋產權人身份參加訴訟,主張收取欠租、收回房屋。經法院覈實,該公司已“於2002年與宏京公司簽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並於2007年取得包括涉案房屋在內的房屋所有權證,宏京公司對此事實不持異議”。

  2017年,北京中誠盛信科技有限公司起訴居民,要求居民騰退涉案房屋。豐臺區人民法院於2017年9月28日作出民事判決,判決居民“作爲拆遷安置人居住在涉案房屋系基於北京市豐臺區右安門外西莊三條危舊房改造的拆遷安置,故中誠盛信公司要求騰退涉案房屋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後中誠盛信公司不服判決,向二中院提起上訴,二中院經審理不予支持,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目前已爲15戶居民進行了戶口登記,下一步將繼續推進相關工作開展。

  對於產權人北京中誠盛信科技有限公司,豐臺區房屋經營管理中心表示,經瞭解,宏京公司在出售了26套房屋使用權和分配權後,於2002年將23套房屋產權分別銷售給北京乾元科貿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誠盛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現北京中盛誠信科技有限公司),其中乾元建業公司10套,中盛誠信公司13套。具體情況請向出售方宏京公司瞭解情況。2018年8月13日,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該企業仍處於開業狀態。

  中誠盛信公司已經取得馬家堡東里4號樓13套房屋的《房屋所有權證》,其權利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

  中誠盛信公司:購買時這13套房屋已租給右外房管所,租期3年,到期後居民也搬不出來,宣然公司已解散,宏京公司也跑路,公司的權利怎麼保護?

  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宏京仍處於開業狀態,但標註“該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記者依據工商登記信息來到宏京公司的住所地,該房屋已經變成居民住所,該戶居民表示他在8年前已經買了該房屋,不知道所謂的“宏京公司”,物業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宏京公司早搬走了,也不知去了哪裏。

  中誠盛信公司郝總表示,馬家堡東里4號樓13套房屋使其合法購買的,並辦理產權證書,豐臺區政府把居民臨時安置在我的房子裏,並把戶籍遷入是嚴重違法的。

  安置居民官司纏身 17年戰戰兢兢居住難心安

  走進張芳的家裏,50平米的小屋被收拾的乾乾淨淨,張芳坐在牀邊,一邊用拳頭不停地捶打胸口,一邊說:“我80歲了,這事兒也快20年了,到現在一提起來我還是上不來氣兒。當時拆遷沒有給我們拆遷費,把我們安置到這房子裏,到現在沒有房本,相當於住了17年的黑房。”

  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東里4號樓的26家住戶,17年前都是在右安裏有自己平房的老北京人,2001年拆遷將26家人安置於這裏,當時未給辦理房本,也沒有簽訂租賃合同,只以廉租房形式給予居住。區政府拆遷辦通過房管所給住戶發了一個藍色的廉租房本,告訴住戶房本可以到期再續。

  誰知,這個“臨時房本”到期還沒再續,就被企業找上了門。

  仔細查閱房本才發現,自己的廉租房房本上蓋的竟是“北京宏京房地產有限公司”的公章。也就是說,住戶們住的安置房其實是歸企業所有的商品房。原來,北京中誠盛信科技有限公司和另外一家公司曾給這棟樓開發商提供原材料,可是材料款一再拖欠,無奈經過協商用其中26套房子按高價(每平方米4500元,當時房價是3000元左右)頂給其做抵頂建設材料款,並於2002年11月簽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至此兩家公司各拿到13套商品房,持有房屋產權證。

  自此,企業要房產,住戶要房本。這場長達17年的奪房持久戰打響,至今未得到解決。多年來,房子被豐臺、大興法院查封過,安置住戶經常性的被法院傳喚,成爲被告,官司經常從一審打到二審。有居民說:“我們生活的心驚膽戰,甚至有老人氣病,直接從法院拉進了醫院裏。”

  (住戶提供2017年信訪資料)

  住戶於強說:“17年來,不知道已經上訪了多少次,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我們26戶一起到了信訪局,最後是之前和企業打官司拿到判決書的住戶可以辦戶口,剩下沒有拿到判決書的還是辦不了戶口。”

  爲何購買的是房屋使用權,這些安置房存“貓膩”?

  在和住戶溝通過程中,記者瞭解到,這26戶的拆遷安置屬於右安門外西莊三條危房改造項目,是2001年北京市67項重點工程之一,由北京城開公司負責提供改造工程全部資金及拆遷安置用房,因爲有部分特困公房承租戶提出無能力購買回遷房,城開公司委託北京市右安門外房管所籌集使用權房源。爲了儘快籌集,右安門外房管所委託北京宣然房地產信息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籌集房源。

  而問題,就出在宣然公司向北京宏京房地產有限公司購置了馬家堡東里4號樓1單元26套房屋的使用權和分配權上。

  安置戶於強說:“這麼些年這問題沒解決,爲了應對官司,爲了要房本,我們跑了太多的部門了,資料也幾乎都有,而我們的房子有什麼問題,只要一查,絕對能查出‘貓膩’。我們去房管所查這個房子,房管所出示的資料上顯示,宣然公司以每套15萬的價格購置有使用權的房子26套,這房子50平米,當時房價也就每平米兩三千,就是說這就是買了房,怎麼會只是買了有使用權的房呢?只有使用權的房子每平米怎麼可能是三千呢?那這其中的錢去哪了呢?政府撥下來的款表面上給大家買房了,實際上去哪了呢?而且很快,宣然公司就註銷了。”

  (材料由住戶提供)

  於強說:“拆遷的老房裏,我是26戶中唯一的私房,最後什麼都沒給我就把我的房子拆了,萬一這邊又拆遷了,我們怎麼辦?我們沒有房本,我們直接住大街上了,這種事輪到身上誰不着急?”

  十七年,爲這26套房子憂心的不只是26戶居民,還有擁有房屋產權證卻不能收回房子的企業。安置戶和產權人產權之爭進行了十餘年,問題就出在購買房屋的使用權上,爲什麼當初政府部門拿着購買房產的錢買的只是房屋“使用權”,這其中有哪些“貓膩”?記者不得而知。這場周旋於住戶、企業、法院和政府部門之間房屋爭奪戰,何時能休?

  (文中姓名均爲化名)

  (郭拴敏 李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