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年,维维股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起步于豆奶行业的维维,在获得资金之后,不满足于单一的营收来源,开始走上一条多元化之路,涉足农业资源、食品、饮料、粮油、酒业、茶,等等。对于违规占用资金的原因,维维股份在公告中写道,近两年。

多元化布局不仅没有让维维走上快车道,反而偏离了轨道。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里雨曦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创造收视神话的电视剧《渴望》登陆徐州荧屏,维维集团创始人崔桂亮带着10万元家底来到徐州电视台,买断了特约播映权。

一个月后,当电视剧《渴望》成功横扫千家万户时,维维豆奶也声名鹊起。“维维豆奶,欢乐开怀”这句经典的广告词,也成为几代国人的记忆。

但近30年后的今天,这杯曾经给予广大中国家庭欢乐与温暖的维维豆奶,却已经变了味。

近日,维维股份(600300)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此前,维维股份曾自曝,股东维维集团“违规占用”维维股份9.44亿元。

财务上暴露的违规问题和管理混乱,仅仅是维维困境的冰山一角。

2000年上市后,“豆奶大王”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的道路,白酒、地产、大农业,触角伸向了豆奶以外的诸多领域。但如今看来,多元化布局不仅没有让维维走上快车道,反而偏离了轨道。

曾经的“豆奶大王”,早已不再“欢乐开怀”。

财务违规顽疾

今年3月14日,维维股份公告,拟以1.8亿元购买维维集团全资子公司的部分房产,交易价格较账面值增值率达到31%。

公告引来上交所问询函,要求补充说明房产的估价公允性以及交易的必要性,并说明是否存在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

维维股份随后在回复函中承认,2019年1~9月,维维股份通过银行电汇方式与维维集团发生资金往来29笔,累计金额为9.44亿元。

对于违规占用资金的原因,维维股份在公告中写道,近两年……遇到前所未有的融资难题,银行贷款规模压缩,股票质押率过高,还款压力加大,资金短时周转困难,为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波及上市公司,迫于无奈,维维集团出现了应急性地短期违规占用,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有意思的是,涉及如此大额的财务变动,维维股份在公告中把责任推给了财务人员——“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明扬未经履行内部决策和审议程序,直接和集团财务总监宋晓梅协商进行资金往来。”

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且不说资金吃紧铤而走险这种硬伤,就推卸责任的解释,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认为,财务人员不具备违规占有上市公司资金的动机,只是“替罪羊”。上市公司资金被违规占用,说明企业治理结构有缺陷,实际控制人对违规行为也缺乏必要的敬畏。

如果从过往来看,“豆奶大王”对红线缺乏敬畏之心,并非首次。

2018年,维维股份董秘孟召永的一笔交易已达到股东大会决策及临时公告披露标准。但维维股份并没有对此进行披露,也未履行股东大会决策程序,直到2019年6月15日,在回复上交所的问询函时,才披露这一情况。

沈萌告诉记者,信披违规是目前上市公司受监管最严格的民事违规行为,可能会被处以很高金额的罚款,也不排除投资者因为信披违规而追究上市公司的法律责任。

而据记者了解,投资者的追责已经在进行了。

上海市东方剑桥律师事务所维维股份索赔律师吴立骏对记者说,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征集了几十位维维股份受害投资者,受损程度从几千股到几万股不等,至证监会调查结果公布,将会启动诉讼程序。

相关数据显示,维维股份拥有8.9万多股民,大多是中小股民。吴立骏预计,最终整体的索赔金额可能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

多元化失败

上世纪90年代,作为国内豆奶粉品类的开创者,维维豆奶粉市占率一度超过70%,稳坐行业龙头,如今何以落得如此田地?

这一切的转折点,都要从2000年维维的上市说起。

2000年,维维股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起步于豆奶行业的维维,在获得资金之后,不满足于单一的营收来源,开始走上一条多元化之路,涉足农业资源、食品、饮料、粮油、酒业、茶,等等。

酒业是维维最早涉足的副业,也让维维跌得最痛的那条路。

2006年,维维以8000万元的对价收购了双沟酒业38.27%的股权,2009年维维股份又将原本盈利的双沟酒业出售,随即以3.48亿元收购枝江酒业51%的股份。

但2014年枝江酒业发生亏损,业绩大幅度下滑。同样的,维维接连收购的贵州醇酒业、徐州天杰酒业等,都在并表首年即出现亏损。

酒业之外,2007年,维维股份进军房地产领域,联合中粮成立房地产公司,但随后发展不顺退出;2011年,维维股份收购了一家煤化公司,次年该公司巨亏2000万元;2013年,维维股份开展茶类业务,以7650万元收购了湖南省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51%的股权,但2014年后,茶类收入开始持续下降。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多元化不是原罪,维维当前的困局也并非是多元化选择造成的,而是因为内部管理的混乱,缺少多元化运作能力所导致。

一位接近维维的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维维集团的管理层很固定,体系内基本都沾亲带故,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业化素养整体不高,难以作出大的改革或调整。在瞬息万变并且竞争惨烈的快消品行业中,这样的企业治理结构缺乏灵活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维维内部管理混乱、战略失败导致了其发展的滞后,这才是维维多年业绩不佳的核心原因,多元化仅仅是一个诱因。

饮料专家陈玮告诉记者,维维多元化有得有失,多年前维维提出多元化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圈了不少钱。但是维维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不强,从产品的推广、人员素质到渠道的配合,都难以和国内外竞品中的知名企业相提并论。

“豆奶大王”还能回来吗?

“假如维维没有在那个时候走向资本市场呢?”

这仅仅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背后的真正问题是,如果维维当初聚焦豆奶行业发展,又或者维维回归豆奶主业,曾经的“豆奶大王”,是否能够重振风采?

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从管理结构和运营方式上看,维维与一个伟大的企业差距还很远。

与维维豆奶辉煌的年代不同,当今的豆奶市场格局和竞争,早已换了天地。

2017年维维豆奶的销量是8.66万吨,而当时,国内豆奶的整体销量已经变为109万吨,维维豆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不到10%。

当前的植物蛋白市场同样进入了白热化的争夺阶段。除了传统企业六个核桃、承德露露、银鹭,伊利、达利这样的大型集团公司也已入局,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渠道优势和适应形势的营销推广方式迅速占领市场,这无疑是对传统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的一次重大冲击。

沈萌表示,维维已经错失了很多窗口期以及资源,重回主业一方面需要投入巨大资源,而上市公司和实控人或许目前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分化加剧市场竞争,维维的主业目前也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此外,维维多元化留下的后遗症也难以解决,副业资产成为难以甩掉的累赘。

朱丹蓬表示,去多元化是维维未来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但是现在整个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给维维去多元化增加了难度,未来只有瘦身回归豆奶和粮食两大板块,才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上述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维维近几年也在不断研发新的产品,走新的路线,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体制,即使重回主业,维维也不会有太多起色。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联系维维集团新闻发言人菜田以及维维股份董事会秘书孟召永,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