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历程

时光匆匆,奔赴未来,转眼间已入职一年多了,从考公开始到成功入职,个中心酸也只有自己明了。考公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别人不会关心你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与痛苦,只会关心你是否成公,是否拥有一个好工作,过程再痛苦,只要结果不是他们所认可的,你的努力都是泡影。

我不想无病呻吟、顾影自怜,只想分享我的公考经历,记录我的心路历程,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工作者,这是人生的一次比较重要的转折,我希望能留下痕迹,将来看到现在的自己至少还记得我有过这样一段青春时光。

我是从2016年5月份开始准备考公的,最初坚定我考公想法的是在大一期末的一场经验交流会上,那场交流会上我遇到了一位大神学姐,她跟我们说了很多。她告诉我们,她在那年毕业季同时考取了广东海关的公务员和中国银行两个单位,在面对同时进面,一位海归,一位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下,她用自己的自信与口才征服了在场的面试官,一举拿下了银行的岗位,她未来打算在中国银行历练几年,待自身强大并成熟后,跳槽到中国银行对面的瑞士银行,完成从白领到金领的蜕变。

她对她未来的每一步都规划的很清晰,她明白自己要什么,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很是佩服,我本身是一个没什么梦想的人,我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我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恐慌,我不知道我毕业后能干什么,会干什么,我害怕毕业真的意味着失业,所以当我看到别人在为梦想努力,在一步步走向自己心中的远方时,我不仅羡慕、钦佩,更加向往能像她一样拥有梦想,到达远方。

正是因为这位学姐的出现,坚定了考公的决心,我也想做一个有梦想的人,过上白领的生活,不为谋生而蹉跎岁月,而因这份工作而自由。

于是,从大三下学期5月份开始,在班里的几乎所有人都在准备考研时,我选择了考公,对于一个公考小白来说,一切对于我都是未知的,我查了查网上的一些公考经验,就这样子关注了咱们公务员考试吧这个微 信 公 众 号,每天都眼巴巴守望着大神的经验分享,了解需要准备的科目,在网上买了一个华图的网课就开始了备考的历程。

没有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在变得更好地路上,每个人都是跋涉者。从五月到十一月,六个月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那段时间,每天的自己都在重复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食堂—教室。我有自己的计划,我有心中的期许,但认真做题却无法突破,用心钻研却无法进步的瓶颈期却让我一次次徘徊在崩溃的边缘,那时自己孤独又迷茫,每天都是靠意志来强撑,但相比于结果,这些反而变得无足轻重了。

行测经验

首先,我拿出了一套历年真题,调好闹钟,开始第一场摸底测试。因为没有经验,不讲究做题顺序,在难题上死磕,导致行测没有时间做资料分析题,申论的大作文也写得非常仓促。对照答案改下来,行测只拿了40多分,申论也才勉强60分。查阅我所报岗位的历年分数线,发现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倚仗着文学科班出身的小优势,我大胆判断,对我而言,能够稳定快速提分的战场在行测,不在申论。因此我的战略应该是主攻行测,兼顾申论。于是,我的小目标就有了——争取行测70分以上,申论65分以上!最后国考成绩行测75分,申论70分成功上岸。

接下来,我又严格模拟考场环境,再做了一套真题。学会适当控制时间之后,行测分数有了小幅增长,但依然离我的小目标非常遥远。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伤心,要相信这只是电灯被发明前烧坏的几根灯丝而已。有了两套行测真题,我开始对我的答题情况做数据分析,列出每一种题型的题量、分值、正确率、得分和答题时长。从中,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长项和短板,并根据擅长程度,依次排列如下:言语理解>判断推理(类比>定义>图形=逻辑)>资料分析>常识判断>数量关系。

第三步最为关键,就是确定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和答题时限。考试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适合做一些快速勾选答案的题目来充分热脑,因此我将20道常识判断放在开头,规定耗时13分钟。接着,要做自己最擅长的题目,提升自信,所以我将40道言语题放在第二,耗时30分钟。做完大段的文字描述题,需要切换一下思维方式,此时最适合做图形推理。根据余下三种判断推理题型的难易程度,答题顺序确定为图形、类比、定义、逻辑,总耗时30分钟。此时距离考试结束只剩47分钟,我决定拿出7分钟快速扫看数量关系的前三道题,它们一般都是不需要计算的数字推理题,答对的机率有50%左右。剩下的7道题则按照喜好全部选B或者C。这一举动正是国考应试策略的精髓,因为只有学会果断取舍,才能集中精力攻坚。剩下的40分钟全部留给资料分析题,因为这种题型有着非常巧妙的伪装。它看起来十分繁琐复杂,又出现在试卷的最后,因此是大多数考生容易产生畏难和烦躁情绪的“失分地”。但它又恰恰是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答题规律且分值高的“得分地”。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沉下心来,掌握技巧,不受考试临结束前时间压力的影响,做好每一道资料分析题,是行测取胜的关键。

后来,真正到岗工作后,我回顾行测考试的特点与我的备考战略,更深刻地明白了,为何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行测题量如此之大,题型如此之多,以至于每道题的平均答题时间不足1分钟。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同时承担大量不同种类、不同难度的工作,这个时候,拥有判明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最后按序落实的能力就尤为重要。作为清醒的考生,要明确知道,国考是一场能力选拔赛而不是知识竞赛,挑选的是具有判断力、管理力与行动力的人才。

申论经验

申论者,申而论之。如何申,思而申之;何以论,明而论之。

思先行,则要求我们在审题立意上下苦工,万万不可首思即误入歧途。先思而欲申,乃明而能论也。

申论真正的要求,四字可以概括,逻辑、精简。这也并非仅仅是正式公文写作的必要需求,这仍然是我们常人为人处世需要知晓的。

辨思逻辑可梳事,精明扼要乃远冗。

梳事而念清,远冗可服人。文章本应抒发情感,本应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情怀有关怀。好了,有这个认知之后,就可以正式系统的学习申论了。

申论一事,和我喜欢的一个博主形容的爱情有点像:在战略上被高估,在战术上被低估。

战略上谁都知道美满爱情很重要,于是你常常罗列了一大堆未来的另一半必须具备的硬性条件与软性实力。但没有好的战术,退一万步来讲,你连与社会接触都不愿意,你觉得你能遇到这样的人吗?

申论也一样。人人皆知笔试成绩的重要程度,然而真正要花时间和在申论上,相信不少人都会有点犹豫,到底应该如何花,花多少,效果与投入是否能成正比,无论我们在心里反复考量多少次,不动笔去练习,脱离实际而想获得理想的成绩,还是很困难的。

我的练习是这样的,希望对青们有所帮助。

1.准备试卷。不管是买书还是从网上下载打印,准备两份,也就是准备两本相同的申论试卷本。

2.做题。前期我自己通过听课,已经做了大量的练习,在积累的阶段主要是练习答题思路,多写,多改,多写,多改。

接下来,就是做题的过程了,同一套申论真题我会分为两轮来练习。

第一轮,做题时我是先用铅笔在试卷上勾画做标记,然后在答题纸上作答(现在这种答题纸某宝很多,可买)。首先认真阅读素材,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答题思路分析问题、梳理逻辑、精简用词,再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答题纸上。

3.批改。作答完后,如何评价自己答得好不好呢?无论是网上智能批改的结果还是买的辅导书籍给出的答案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仅仅是参考而已。

那些“标准”答案哪些点值得自己学习?什么答案才算是一个好答案?我觉得:单纯需要概括的题目应该忠实于材料,也就是说答案能够在材料里面有所对应和暗示;其他的题目可以作适当引申;公文写作,包括后面的大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需要从材料里面提炼观点的,要忠于材料,需要拓展的,也要符合题意。所以,批改前我会先思考,这个“标准答案”究竟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好答案。然后我再对自己的答卷进行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梳理、整理和做笔记,而不是简单地看看答案就行了。

这样相当于自己既作为考生做了一遍,也相当于作为老师给自己评了一遍,能让自己对文章的结构及答案的出处有了更深的领悟。

如此一算,亲自动笔写、结合答案想、参考答案改,相当于一套试卷做了3遍呀。而这个过程又往往被大家忽略;正如大家做行测题做错了,看看答案就完事了,而没有重新做过一样。(哈哈,是不是说中了你?反正我自己躺枪了。)

这个步骤完成,基本你对这套题掌握了多一半,然后就开始整理吧。规范的词语呀,答题的思路呀,那些词句能让你有“敏感性”的呀。好好总结,每一套题中,你都能学到新东西。偷懒是大敌!

4.听或看看你做题时总困惑的那部分题型的课程。实战出了问题,回过头去看看理论应该如何指导。理论掌握不透,去实战中好好用用,加深理论理解。如此一来,整个思路都清晰了呢。

这个阶段,你可以3-4天做一套申论题,吃透每一套题。

5.如果打印的真题按照上述方法做完,相信不知不觉的你的进步就已经很大了呢。那么这时候,开始第二本申论真题了。

这又是干干净净的一本,原来做过的题也应该过去一段日子了,基本上你已经忘记了具体的答案,但是答题的思路和要点你应该掌握了,那么来,开始第二轮,再次做起来!

不要觉得做过了就不用做了,真题是很值得玩味的。这个阶段,用在某宝上买的和考试一样的答题纸,在上面作答,并且此时应该按照考试的时间长度作答,进入模拟作答的阶段。

临近考试时(考前10天吧),我做了“拉练”,也就是上午9点到11点答行测,下午2点到5点进行申论,严格按照考试的种种规定进行,包括正规答题纸的使用和涂卡。拉练持续了4天,用接下来的2天进行大总结。

当时做了9套试卷,我一共做了15次,大部分试卷都做了两次,而且还挑了2套其他的试卷,我也有适当的对思路进行了小整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学习经验浅谈,好像并没有什么诀窍,我一直觉得学习,到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好的结果,中间只差一股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会迫使你不断试错、复盘、纠错、实践。这些“术”可以反向塑造你的“道”,目标的达成需要大量的学习和行动,这是唯一确定的事。但这些学习和行动的方式,必须且只能由你来选择。

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

需要付出与之相匹的努力

我在追寻,亦在前行

人生没有终点,梦还在继续

追梦的路上,你我并不孤单

愿我们不忘初心

遇见更好地自己

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转给身边需要的人,让他们少走弯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