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總體情況

10月各單位開展“今天我來講”幹部上講臺活動共計25次,共有50名幹部上臺講課,其中,縣處級領導幹部1人,科級領導幹部20人,中層幹部6人,普通人員23人

作者

戰略發展部 方姣

經開區自成立以來,就肩負着建設常州東部新城的歷史重任,三年多來,新城建設穩步推進,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可以說,經開區的發展變化正是常州城市更新的生動實踐。新形勢下,在前期發展的基礎上,如何以新的眼光和格局來挖掘城市潛能,如何以新的方式和舉措來提升城市價值,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一、經開區城市更新的實踐及成效

與狹義的舊城改造不同,經開區在規劃建設、舊城更新、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不僅對硬件設施進行改造,也對軟環境進行延續與更新,城市更新工作呈現全域統籌、重點推進、多元融合的特點。

1

戰略規劃引領

編制發展戰略規劃、產業發展、專題園區以及交通、水利、生態等專項規劃,制定實施加快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明確發展路徑和舉措。

2

基礎設施建設

以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爲重點提升硬件設施水平。圍繞外部聯通、內部成網的目標,開工新建道路24條,地鐵2號線和有軌電車示範線項目有序推進。推進運河“四改三”等水利工程建設,基本形成七大防洪包圍圈。

3

城鎮功能完善

大力推動白金漢爵大酒店、紅星愛琴海購物公園、省常中戚墅堰分校、東方新城中小學等一批城市功能性項目和重點民生項目的建設,加速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4

試點改革突破

A:產城融合試點改革:凝鍊經開區產城融合樣板體系和融合路徑,推進兩化融合、智能製造,培育特色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產聚城興、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B:城市更新制度改革:創新商住用地整理儲備制度,高效組織中心城區和鄉鎮商住用地整理開發,加快構建研究整理、收儲出讓的循環機制。目前,經開區經營性用地出讓數據庫已基本形成。

5

生態環境優化

推動重點片區環境整治和污水管網建設工程,新建污水管網134公里,新增單位污水接管1200餘家。實施產業轉型調整、河湖環境治理等六大提升工程,累計關停污染企業124家,削煤總量30.36萬噸,整治疏浚黑臭河道50條,新增綠化13000畝。

二、城市更新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

1

城市更新難度很大

與周邊地區相比,經開區一開始就面臨內部融合、轉型升級,因此,無論是規劃佈局,還是建設開發,難度都非常大。

A:空間佈局零散。受高速、高鐵、運河等重大交通設施的交叉分割,區域佈局呈現碎片化,工業園區的佈局相對散亂,很難規劃整片地區進行大規模建設。

B:要素制約嚴重。突出表現在可建設用地出現倒掛,用地效率顯著偏低,新增項目建設用地主要通過拆遷安置、盤活存量的辦法取得,大規模開工建設的難度大。

C:功能設施短板。與常州其他城區相比,東部地區基礎設施較爲落後,功能配套不完善,城市形象老舊。城市更新工作牽涉範圍廣、問題多。

2

城市更新模式較爲單一

限於區域實際情況,經開區在新城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主要採取以拆除重建爲主的更新方式,因而帶來一些不可迴避的問題。

A:歷史風貌的保護傳承問題。在增量土地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大規模的推倒重建難以避免,但事實上必然導致原有佈局特徵消失,原有城市脈絡肌理被破壞,原有歷史風貌難以很好地保護傳承。

B:重視硬件改造而對人的關注不夠。對空間、外觀、硬件設施等建設效果比較關注,爲人設計的理念較爲缺乏。比如,在進行城市開發時如何保持城市的活力,如何發掘帶動城市空間與人的互動,以及如何堅持以人爲本,切實改善民生。

C:城市更新制度改革尚在初始階段。今年以來,經開區啓動了城市更新制度改革,主要內容爲商住用地的整理儲備出讓,相關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但下一步改革方向還需繼續探索。

3

城市更新工作體系尚未建立

首先,城市更新這個概念還沒有作爲一個整體去思考研究,城市更新的舉措更多的是各領域分頭推進,尚未站在頂層設計的高度去謀劃實施。其次,從目前的機構職能設置來看,經開區城市更新工作還沒有主管部門,因此工作開展缺乏牽頭實施單位。第三,沒有出臺相應的辦法、制度、政策等,城市更新工作還處於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

三、推動城市更新的對策建議

作爲龍城最年輕、最有活力的一片熱土,今後三到五年,是常州經開區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和加速期,城市更新應當結合發展戰略規劃,依託自身稟賦和歷史文化傳統,從產業、基礎設施、文化等多個維度統籌謀劃,協同推進,致力於實現城市優雅而有序地成長。

1

構建清晰的城市更新願景

當前,在各類規劃編制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建議圍繞城市發展現狀,編制經開區城市更新規劃,明確未來3-5年城市更新的戰略目標,並圍繞主要任務、建設路徑、推進時序等制定工作計劃,力爭經過幾年努力,建成“產業富有活力、城市功能完善、歷史文化厚植、公共空間協調、生態環境優美、市民宜居宜業”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高品質東部新城。

2

打造立體的城市更新路徑

A:舊城設施功能更新。對標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是應有之義。一是通過核心區和地標塑造新城形象。打造城市核心區中軸線,聚集起商業、文娛、休閒等公共功能區,打造新城的中心感和儀式感,以引人矚目的城市地標塑造獨具魅力的新城形象。二是通過超配套設施提升新城品質。例如韓國的松島新城就以“城市建築國際化”、“住宅定製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國際化”和“城市管理職能化”五大國際化元素展示城市未來發展預期。經開區也應以高端的商業、文化、民生設施來營造高品質的生活。三是通過豐富統一的城市設計體現新城品位。對核心功能區、歷史文化街區等重要區域,主要街道、廊道等主要軸線,公園、廣場等重要節點進行整體城市設計,有機使用城市形象標識,使城市形象和諧統一,彰顯新城品味。

B:產業發展更新。經開區城市更新應當有利於引導落後產業整合改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一是着力提升產業發展層次。集中力量做強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型特種材料、智能電力裝備等特色產業,加快培育百億級企業、千億級產業,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特色基地,持續增強發展動能。二是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圍繞金融、商務、信息、交通和物流等領域打造服務中樞,建議選取科技研發、工業設計、信息化等生產性服務業,加速製造業升級。通過搭建研究協作網絡、專業內協作平臺、孵化產業園等助力企業科技創新。三是大力培育標杆企業。啓動開展生產標杆企業和重點項目的培育行動,加大對企業生產技術、工藝、流程的改造力度,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促進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C:歷史文化復興。“復興文化”的更新方式將使舊城區成爲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一是保護和傳承歷史風貌。根據地域特色,挖掘和展示名城、名鎮(村)和歷史街區、歷史建築等文化要素和內涵,實現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協調發展。例如,經開區作爲常州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十分重視運河文化帶建設。今年相繼開園的戚墅堰運河公園和天虹大明1921創意園,承載着運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底蘊,將百年老廠與運河文化深度融合。二是文化再現和活化。完整呈現某個文化片段和場景,例如美國波士頓的自由之路項目“歷史文化紅線”。提煉、還原、演繹文化要素,使之轉變爲商業項目,例如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提取“文化片段”濃縮成爲特色商業符號,例如北京“大柵欄”街區。三是講好城市故事。通過重現歷史事件,追尋名人大師生平與城市成長軌跡,將城市發展脈絡變得鮮活生動,讓現代人與城市的過去產生共鳴共情。

D:公共空間更新。公共空間是城市之肺,城市更新應當爲人們規劃可使用、充滿活力、可達性強的公共空間。一是藝術化公共空間。將藝術景觀與環境完美融合,創造出優質的城市空間,成爲市民聚集與休閒的場所。例如,西班牙巴塞羅那以藝術雕塑爲載體進行空間美化,衆多城市景觀藝術,讓巴塞羅那變成了“開放空間的雕塑美術館”城市,成爲全球觀光聖地、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二是小型公共空間改造。通過單點切入、以點帶面,以街道、廣場和公園作爲主要的提升改造目標,營造出市民可停留、可參與的公共遊憩空間。例如,臺北市將高架下的空間改爲籃球場,成爲臺北的時尚運動地標。三是強調公共空間的參與性。一個綠色的廣場遠沒有多姿多彩的廣場那樣有吸引力,運動、表演、遊戲可以爲空間帶來活力,將公共空間與市民文化生活聯結,有利於培育城市歸屬感。

E:人力資源更新。舊城更新過程中,人的更新發展往往容易被忽視,無論是原住民、新市民還是觀光客,都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寶貴資源,我們應當採取不同的策略“引人”“聚人”“留人”。一是產業聚人。以產業需求爲導向,從行業分佈、人才類別、需求數量等方面規劃“人才開發路線圖”,爲重點企業推薦人才,實現人才聚集和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二是環境留人。加快建立全鏈條的人才服務機制,打造“人才引進、載體建設、公寓配套、教育培訓、家屬安置”等全週期人才服務,努力建設“願意來、留得住、肯幹事”的人才生態系統。三是外引內育。經開區擁有多家職業院校,要重視將這些專業技術人才有效地引入本地企業。同時,充分發揮本土創業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並通過他們集聚更多的資源,實現本地挖掘和外來引育平衡發展。

3

建立科學的城市更新工作體系

A:明確職能部門。可借鑑廣州等地設立城市更新局的先進經驗。當前,如不具備設立專門部門的條件,也可以在梳理城市更新工作職責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牽頭和有關實施部門。

B:出臺制度辦法。出臺城市更新工作的相關制度、辦法、方案等,明確指導更新規劃、用地處理、資金籌措與使用、監督管理等內容。

C:改進工作方法。適當引導使用者參與設計工作,建立起客觀科學地使用狀況評價體系,以促進設計工作並且提供評價體系。

評論留言,小開會盡力幫您▼

▽ 大家都在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