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系列微紀錄視頻《黔視今聲》之《陀螺王的旋轉人生》播出。《黔視今聲》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榮譽出品,是以全新視角,全方位展示貴州山水美景、風土人情的系列微紀錄視頻,在騰訊視頻,嗶哩嗶哩,西瓜視頻,秒拍,快手,抖音,開眼app七大平臺同步上映。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各大視頻網站紛紛推出適配移動終端設備的APP,傳播渠道進一步被拓寬,年輕觀衆也隨之被分流。《黔視今聲》在講好每一個故事的前提下,以短小精悍的視頻講述了黔貴地區的山水風土、人文藝術,大光圈、淺景深帶來的影像語態的變化、主體突出的影像表達方式很適合在小屏幕的移動終端收看。《陀螺王的旋轉人生》,便是《黔視今聲》中一個生動而精緻的視頻。

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貴州瑤族打陀螺活動作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之一,不僅豐富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更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貴州瑤族打陀螺活動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冊,既充分體現了其作爲傳統體育活動的重要性,更體現出瑤族文化在我國文化領域的不可或缺。《黔視今聲》選取了新奇的拍攝角度,用豐富的鏡頭語言探尋荔波的山水人情,解讀陀螺背後隱含的文化和社會功能。

陀螺,中國最早的娛樂活動,也叫“陀羅”,最初的時候是作爲瑤族人民的一種生活打獵手段,爲瑤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打陀螺從最初的狩獵生存手段演變成爲一項民族體育項目,完全融入到了瑤族的民族文化當中。

關於陀螺的漫畫與動漫作品層出不窮,而現實生活中,真實版陀螺王便出現在貴州荔波。謝友明,荔波縣民研所工作人員。在大多數人眼中,謝友明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可是,他更喜歡人們稱他爲:“陀螺王”。陀螺在荔波有相當強健的生命力,基本上人人都會。而荔波的陀螺玩法又各不相同,有掌上陀螺,也叫花樣陀螺,還有競技陀螺,幾個人同時甩出去,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誰就是贏家。陀螺王謝友明在競技陀螺項目的最高記錄高達五分鐘。

而緊張刺激的傳統競技陀螺玩法與其他陀螺玩法不大相同,在不小於五米的距離範圍內,攻方若能用手中陀螺將守方放置在地上的陀螺打飛,則判爲攻方勝出。一起一落之間,高下立現,其驚心動魄的程度自不必說。

早年喜愛陀螺的人們自己上山砍一些好的木頭,回到家中後用刀自己進行加工製作。砍,修,刮,陀螺放在手上都能立刻感覺出哪一邊輕,哪一邊重。後來玩陀螺的人多了,便出現了合成材料製作的密度更均勻的陀螺。

2016年的謝友明代表中國到意大利做陀螺文化交流,外國友人的陀螺放一個在那兒,就會被謝友明打飛一個,外國友人們特別驚訝,而代表着中國的謝友明內心自豪非常。《黔視今聲》鏡頭下的謝友明說起這段故事時,比了一個大拇指,用淳樸而驕傲的聲音道了一句:“I am Chinese”。

十幾歲便被人們稱爲陀螺王是一番怎樣的體驗?恐怕這個答案,只有謝友明才知道。陀螺這項運動不難,關鍵在將陀螺透支出去的那一瞬間,手、眼、心、腿、力,都要集中在一個點上,“我這半輩子甩出去的陀螺數都數不清,每一次都不會甩偏,回想起來,這是我最得意的事情了。”謝友明說。

除了鏡頭外在的審美特質外,《黔視今聲》還爲畫面提供了足夠的信息量與意義空間,優美的構圖使得畫面充滿質感。《黔視今聲》在創作過程中不僅提供了畫面上的美感,更注重提供有價值的思想,讓觀衆能夠透過畫面洞見黔貴大地社會與歷史的變遷。愛因斯坦曾說:“畫面將我們引向情感,又從情感引向思想。”這個系列微紀錄視頻,大抵便是如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