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衆研究中心

公衆號ID:cuc-arc

關注

編者按

2018年秋季博士生前沿課“跨媒體傳播與效果研究”系列課程落下帷幕。本課程由中國傳媒大學受衆研究中心主任劉燕南教授主持,本年度系列課程先後邀請了喻國明、沈浩等學界名家以及來自CTR、愛奇藝、騰訊網、抖音等機構的業界領袖進行了前沿分享。本文將從媒介發展的新姿態、平臺型媒體策略、AI賦能產業、媒介變革邏輯四個緯度對他們的分享進行梳理總結。

01

媒介發展的新姿態

CTR執行董事、總經理,CTR媒體融合研究院執行院長徐立軍在演講中提出:媒介變遷從“補償”到“另起一行”。(點擊瞭解更多)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媒介變遷的邏輯是——任何一種後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媒介功能的補救和補償。而互聯網的出現使媒介變遷開始“另起一行”。它不在過去媒介發展的延長線上繼續,而是“將一切媒介作爲自身的內容,成爲一切媒介的媒介”。它成了“母媒介”。

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也在新時代提出了他的期待:互聯網新時代需要傳播新姿態、新路線(點擊瞭解更多)

所謂新時代就是傳統時代發展邏輯和發展模式的一種中斷、一種終結,需要用創新的邏輯、創新的模式去接近、認識和把握它。此時,學術邏輯和研究邏輯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需要一些新的姿態。這種新的姿態一般包括以下三點:第一,打開自我格局。第二,合作尋求共贏。第三,明確問題和方向。

02

平臺型媒體的策略

喻國明教授認爲,基於互聯網內容供給,最大限度地把各種資源包容進去,形成的一種媒介的生態,也稱爲平臺型媒介。平臺性媒介其實是人們加入互聯網的一個基本的生態環境,它擁有流量,擁有傳播的巨大優勢,積澱了更多關於用戶的驅動力,所以平臺性媒介最大的優勢是對於用戶的把握和用戶的沉澱。

愛奇藝和騰訊視頻無疑是長視頻領域平臺型媒體代表,愛奇藝數據研究院院長葛承志和騰訊網視頻節目中心總監金輝分別爲我們分享了他們的平臺策略。

騰訊視頻的原則是儘可能的讓用戶接觸到更全面的信息,進而形成不同觀點和交流。(點擊瞭解更多)比如說,《局面》報道的江歌案不斷地跟網友交流:“我們努力聚焦一場悲劇後次生傷害形成的過程,探究這背後的成因。”因此流量固然重要,熱點事件可以爲我們帶來流量,但內容本身的核心,也就是促進我們對這個世界、對彼此的認知和理解,這一點是流量背後,我們給用戶的增量。

愛奇藝的金字塔。(點擊瞭解更多)視頻內容包含UGC、PGC、PPC。UGC。在金字塔兩邊的業務與核心業務是相關的,比如網絡文學、網絡漫畫,通過培養自己的IP做到不受制於人。此外還包括網絡遊戲、輕小說等內容。輕小說這個詞發源於日本,可以理解爲是圖片和文字混編內容。愛奇藝的IP開發鏈,就是將小說、漫畫、輕小說改編成電影、劇集、動漫和綜藝,之後再進行授權服務、授權商品、授權遊戲。

03

AI賦能媒介產業

在首次的分享中,沈浩老師爲大家普及,以數據爲基礎的技術決定着我們的未來。(點擊瞭解更多)但並不是數據本身,而是我們從數據中擁有更多的可用知識的增加。

智能的基礎是雲計算加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是讓人腦變得聰明,而是讓機器聰明,是讓機器去模仿去解決我們人類或者生物所擁有的那些能力,去解決社會和自然的一些問題。我們希望machine can think,can talking.

愛奇藝也將AI置於產品的創新之中,AI賦能娛樂包括:智能創作、智能生產、智能播放。(點擊瞭解更多)

 智能創作,包括選角、流量預測等。智能生產,具體是和智能剪輯相關。《中國有嘻哈》整場視頻切成短視頻的工作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機器能自動分隔開評委的話。愛奇藝還嘗試用AI的方式幫視頻起標題,通過語音分析的方式重新組合。智能播放裏的“綠鏡”,這是愛奇藝的一個數據分析工具,能夠分析每一秒的用戶的收看狀態,分析出爆點、笑點、槽點。

04

媒介變革邏輯轉向

在媒介融合的關鍵時期,CTR執行董事、總經理,CTR媒體融合研究院執行院長徐立軍認爲:媒體應該打破既有認知。(點擊瞭解更多)

在以往的認知中,傳統媒體只做兩件事情:信息服務和娛樂。在新的傳播時代,媒體要打破這個認知,不能停留在單純的信息、娛樂業務上,要跳出媒體做產業,跳出單純的信息和娛樂去做實業,並往前延伸自己的邊界,在其他領域做O2O的嘗試,將線上的內容與線下的產業結合起來。

技術本身在發展過程中有三個特性,一客觀性,二隨機性,三社會的適應性。(點擊瞭解更多)喻國明教授如是說。

某些技術,本身是具有價值偏好的。像互聯網,從一開始出現,就是以去中心、互動、無邊界作爲基本的存在方式,包括區塊鏈也是如此,這與傳統的社會運作邏輯之間是有很大分別的。這種去中心化,意味着政府與技術之間需要進行一定的妥協,以便實現雙贏的發展。

本期內容由“受衆研究中心”編輯整理,歡迎分享至朋友圈,其他媒體或公衆號轉載須獲得授權。

編輯:高湘寧

監製:劉燕南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