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连城

来自作者《载满乡愁的村庄》一书,仅供学习交流,严禁转载他用。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儿时,村里老人们哄孩子睡觉,哼的不是《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而是用手轻轻拍着后背,嘴里一遍遍念叨着 “狗一窝,猫一窝,马猴跳墙咬来了”来催眠。大一些的孩子哄弟弟妹妹玩时,常做的游戏是坐在炕上,拉锯样来来回回牵着手,说着《扯勒勒》《拉大锯》的歌谣。

《拉大锯》的内容为:

哏嘎哏嘎拉大锯,

姥家门口唱大戏。

请闺女,叫女婿,

外甥外甥你也去。

……

仔细听,老人们哼的乡土“摇篮曲”,孩子唱的歌谣里面都有一种乐亭皮影的音调。而《拉大锯》中的“姥家门口唱大戏”,说的就是村里来了唱皮影戏的。

因为过来是没有话剧、歌剧的,由“莲花落”演变而来的评剧登上戏台,也只是民国初年的事。虽然历史上不少地方建有古戏台,戏台上演的也是京剧和各地梆子戏。

乡土上最多的是一个活动戏台,这个戏台,是用来唱皮影的。

皮影戏出现在哪朝哪代,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它的诞生,在传说故事里倒是有个端倪。这个故事,记录在晋时干宝的《搜神记》中,故事讲汉武帝时,宠爱一位叫李夫人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非常思念,有个叫少翁的方士,为取悦武帝,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夜晚在宫中搭起帷帐,内点蜡烛,挑选一宫女进入帐内。武帝见烛光中,宫女身影如李夫人状,非常高兴。后来,有一首描述皮影戏演出情景的《海阳竹枝词》为:

张灯作戏调翻新,

顾影徘徊却逼真。

环佩姗姗莲步稳,

帐前活现李夫人。

《搜神记》是一部神话故事集,这个故事却不是神话。因为那个叫少翁的方士,虽说有装神弄鬼之嫌,却由此创造了皮影戏的雏形。

夜挂帷帐,明灯烛,使宫女居帐中活动……即便是今天,在皮影演出时,仍离不开这些道具。只不过影窗内的宫女,变成了由驴皮雕刻的道具影人。可以说,汉武帝望见李夫人的那个帷帐,该是皮影戏的第一个影窗。

乡土不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但乐亭在皮影戏的创新发展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并成为冀东皮影戏的正宗,在北方广为流布。

皮影戏有老呔影、掐脖影、驴皮影几个叫法。

老呔影的称呼,来自于乐亭皮影的语言特色,源于在东北经商的乐亭商人。

乐字发(lào)音,仅用于地名,全国有两个。一个是山东的乐陵,一个为河北的乐亭。不知道这个读音的,有的把乐亭读成乐(lè)亭,有读成乐(yuè)亭。

受滦河水滋润,乐亭人说话的语音、声调富有音乐感。县内研究本地语音特点者讲,乐亭话声母有22个,比普通话多了一个ng;韵母38个,大部分发音与普通话读音不同;而在声调上,乐亭话中四个声调的发音,与标准话对比:一声的平仄下滑,二声和三声相似。这样乐亭话听起来婉转平和,起伏不大,加上每句话最后一个字,多带有习惯性的长音,而且还要转出几个弯来,好多人外地人说,听乐亭人说话就像唱歌一样。

清末至民国年间,乐亭有十万民众闯关东,去东北经商,创造了百年辉煌商史。当年东三省好多地方大街小巷上,都响着乐亭商人极富特点的招揽生意叫卖声。因这如歌的乐亭话和乐亭二字的发音,东北人便称乐亭人“老呔”,乐亭话为“老呔话”,随商人去东北搭台唱戏的乐亭皮影,也就成了“老呔影”。当年冀东一带的皮影艺人,入行唱皮影,要先来乐亭,学习乐亭话,叫“正口”。

掐脖影是乐亭皮影艺人创造的一种独特唱法。发明过程,一说是乐亭影班“杨寡妇班”著名唱“小儿”的演员郭老天,唱得正红时,嗓子突然坏了,四处求医未果后,很是苦闷。无奈之中,他突发奇想,试着用手掐住嗓子唱了一句,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掐脖子唱法应运而生。一说是皮影艺人,受乡人掐脖子学鸡叫、学马叫启示,为丰富皮影唱腔逐步摸索出来的。这个唱法的特殊之处,是用拇指和食指掐住喉咙,手法和嗓音相结合,根据唱腔的需要收紧放松手指,从而使嗓子发出不同的声腔音调,道理有些像吹笛子时手指在笛孔上的变化。

这个唱法,如果用在别的戏剧中,演员登台掐着脖子去唱戏,有些像搞怪,会贻笑大方;而躲在影窗后,作为影人的唱腔,却妙趣横生,如神来之音。有研究皮影的学者说,掐脖子的唱法颠覆了声乐发音理论,是一个土的发声办法,也是一个创举。它的出现丰富了皮影的唱腔,增强了演唱效果。

驴皮影的称呼,则是因影人由驴皮雕刻而来。

乐亭皮影为研究者所称道的,还有精湛的雕刻艺术。驴皮是熬制阿胶的原料,较之马皮、羊皮含有胶质。具有透明度好、挺括、有弹性的特点,是雕刻影人的最好材质。

皮影雕刻是人物造型的关键所在,影人人物创作以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脸谱为模本,按照“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原则,通过侧脸镂空的阴刻阳刻,鼻子、眼睛、眉毛、嘴巴;男性胡须,女性鬓角、发型发式及装饰的变化,使影人“头茬”显出区别。忠邪善恶、贤良奸佞、憨厚俏皮、黑脸白脸、妖魔鬼怪,些许变化,即各有神态、栩栩如生。细细看后,令人叹服……叹为观止!

最初刻出的影人是“白茬”的,要经过几道上色,一个个影人才变得色彩丰富起来,如画龙点睛般有了灵性。由一团粗糙的驴皮,变成一个个神形兼备的人物,让人想起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故事中讲:一个面翠色,齿巉巉如锯的狞鬼,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披于身,遂化为女子。这个鬼妖是由猪变的,因为故事中,后来化作老妪,道士以木剑击之后“卧嗥如猪”。皮影由驴皮雕刻染色后化为人物,猪妖绘皮披于身去惑王生。不知道蒲留仙创作这个故事的奇思妙想,是否受到了影人雕刻的启发。

影人要动起来,需人在影窗后操纵。操作者称“耍影人的”,是皮影演出中的重要角色。现在的影人尺寸大了,操作工具是细紫竹杆,过来用的是高粱秫秸箭杆,操作佼佼者被称为“箭杆王”。操作的经典剧目,当为《鹤与龟》,操作者手中的箭杆灵巧地动着,影窗上的鹤或展翅飞翔,或曲颈梳理羽毛,或与龟嬉戏。动作自然天成、出神入化。

乐亭皮影驴皮雕刻、箭杆操纵、大碗油灯照明,道白用的是淳朴的乐亭话,唱腔里满满的呔腔呔韵,可以说是一种土得掉渣的乡土艺术。而这种氤氲着浓郁泥土气息的艺术,又是一种复杂的艺术,里面有着多种艺术门类因素。它的演唱有戏剧复杂的唱腔,有独特的民间伴奏乐器和音乐。雕刻中有剪纸、木刻、绘画的影子,操作中有木偶戏、布袋戏的手法。有人还讲过,皮影戏是电影最早的雏形。

乐亭大鼓一鼓一弦,两个人即可以演唱,皮影演出就复杂得多了。京剧里有生旦净末丑,皮影里则有 “大儿”“小儿”“髯儿”等角色,加上司琴、鼓板和耍影人的,一个影班至少要有七个人才能唱一场皮影戏。

皮影戏演出,要先搭台子,影台一米多高,用木板搭成,上面用布围成一个大棚,前面挂白布影窗。正式演出前,要先敲一阵锣鼓,还要像说书的唱“书帽”一样,在影窗上耍一阵“大手些和小球些”作为开场的前奏,而后报出剧目,正式演出。

民国至解放初期,是乐亭皮影的鼎盛时期,当时乡乡有影班,村村有影匠,全县叫得出名的影班有近百个。这些影班有的是富家养的,有的是民间搭起的草台班子。那时候乡土上日子稍殷实的人家,生孩子、做寿、婚丧嫁娶都要请影班来唱影,有时候一个村里会同时搭起两个影台。

而到了农闲,好多村子的好乐之人,都会攒起临时影班,排练后在村里演出。不为赚钱,只为给人们带来个热闹。有的村子攒不上影班,也会几个人凑在一起,敲锣打鼓过过唱影的瘾。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民间影班解散,县里把有名的皮影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皮影剧团,演出水平是很高的。村里来了影班,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家家请亲戚、叫朋友,路远的还要住在家里,直到一出影唱完了才回去。

上年岁的人,一个个都是皮影戏迷。他们把看皮影演出叫“听影”,欣赏的是那优美的唱腔。演出时坐在影窗下,闭上眼睛,老和尚入定般,陶醉在品味那一板一眼、一字一腔的音韵旋律中。演出结束好长时间,也会不过神来。

当时因为年龄小,不懂怎样欣赏皮影戏,锣鼓响起来时,不是坐在台前演出,而是和小伙伴跑到影台后扒开影棚,去看耍影人的,看影窗上影人打斗时,耍影人的敲影台、跺脚,弄出嘭嘭乓乓的响动。那影窗后面的戏,比影窗上要热闹得多的。有小伙伴看一阵,就要淘气了,找来一根木棍,钻到影台下,从木板缝隙间伸进去,去扎耍影人的、或掐了脖子正唱得卖力演员的脚。遭到这样的骚扰,耍影人的脚下就多了响声,演唱的有时唱腔就跑了调。那些老戏迷的耳朵是放不过这个瑕疵的,常常就要喝一声倒好。后来知道是孩子们捣的鬼,心里又有些过意不去。

“文革”时,皮影戏中的传统剧目,作为“封资修”的东西遭到禁演,县皮影剧团开始创作现代题材戏,其中有根据“样板戏”改编的皮影戏《沙家浜》。

皮影戏最适合古装戏,因为人物要靠影人眼睛、眉毛、故须、服装、发式等特点来区别。现代戏不能像古装戏那样夸张,郭建光带领的新四军伤病员,胡传魁的“忠义救国军”都身穿军装、头戴军帽,除了军装颜色有灰有黄,人物的脸谱很难区别。据说,当初改编这出戏时,难坏了搞人物设计的人员。幸亏胡传魁这个草包司令是个胖子,刁德一是个瘦子,在人物造型上可以区别。本来沙奶奶和阿庆嫂两个女主角,也是有特点的。沙奶奶上了年岁,发型设计成一个老式发髻,就有了一个明显的标志。但那时候老式发髻、妇女烫发也是不健康的,影窗上出现老式发髻,弄不好会犯忌和惹祸。有人便想在沙奶奶镂空的脸上留几条黑影,制造出皱纹的效果,结果又不伦不类。最后没办法,只好给阿庆嫂戴上了一块头巾。这样的皮影演出,年轻人看了尚强差人意,老影迷看了便摇头叹息。

文化的节奏和生活的节奏是合拍的,乐亭大鼓、乐亭皮影那悠然的、缓慢的韵律,是合着农耕社会老牛拉木犁的、自然闲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拍的。当时代的脚步迈进现代生活的门槛后,当生活的节奏变得快起来,当摇滚乐在城乡的夜晚响起来的时候。在声光电带来的五彩缤纷,又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娱乐活动冲击下,这种古老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艺术形式,自然显得土气了、落伍了。

好的是,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这个喧闹浮躁的社会也在反思,在开始捡拾那些丢失的东西。传统在回归,道德在回归,文化也在回归。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乡土上的大鼓、皮影,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艺术。

有特色就会有生命,愿它在回归中得到传承、得到新生。

在县广播电视局工作时,录制过介绍乐亭大鼓、乐亭皮影两部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神州大舞台”栏目播出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电视戏曲节目“兰花杯”奖。在皮影专题片中,写了这样几句片尾曲:

悠悠滦河水,

浓浓乐亭腔,

乡音乡情道古今,

云是我故乡。

手纵百万兵,

古板定乾坤,

是非曲直黑脸白脸,

帝王将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