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連城

來自作者《載滿鄉愁的村莊》一書,僅供學習交流,嚴禁轉載他用。

題圖來自網絡,僅爲配圖,和本文無關

兒時,村裏老人們哄孩子睡覺,哼的不是《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樹葉兒遮窗欞”;而是用手輕輕拍着後背,嘴裏一遍遍唸叨着 “狗一窩,貓一窩,馬猴跳牆咬來了”來催眠。大一些的孩子哄弟弟妹妹玩時,常做的遊戲是坐在炕上,拉鋸樣來來回回牽着手,說着《扯勒勒》《拉大鋸》的歌謠。

《拉大鋸》的內容爲:

哏嘎哏嘎拉大鋸,

姥家門口唱大戲。

請閨女,叫女婿,

外甥外甥你也去。

……

仔細聽,老人們哼的鄉土“搖籃曲”,孩子唱的歌謠裏面都有一種樂亭皮影的音調。而《拉大鋸》中的“姥家門口唱大戲”,說的就是村裏來了唱皮影戲的。

因爲過來是沒有話劇、歌劇的,由“蓮花落”演變而來的評劇登上戲臺,也只是民國初年的事。雖然歷史上不少地方建有古戲臺,戲臺上演的也是京劇和各地梆子戲。

鄉土上最多的是一個活動戲臺,這個戲臺,是用來唱皮影的。

皮影戲出現在哪朝哪代,歷史上沒有確切的記載。它的誕生,在傳說故事裏倒是有個端倪。這個故事,記錄在晉時幹寶的《搜神記》中,故事講漢武帝時,寵愛一位叫李夫人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非常思念,有個叫少翁的方士,爲取悅武帝,想出一個辦法,讓人夜晚在宮中搭起帷帳,內點蠟燭,挑選一宮女進入帳內。武帝見燭光中,宮女身影如李夫人狀,非常高興。後來,有一首描述皮影戲演出情景的《海陽竹枝詞》爲:

張燈作戲調翻新,

顧影徘徊卻逼真。

環佩姍姍蓮步穩,

帳前活現李夫人。

《搜神記》是一部神話故事集,這個故事卻不是神話。因爲那個叫少翁的方士,雖說有裝神弄鬼之嫌,卻由此創造了皮影戲的雛形。

夜掛帷帳,明燈燭,使宮女居帳中活動……即便是今天,在皮影演出時,仍離不開這些道具。只不過影窗內的宮女,變成了由驢皮雕刻的道具影人。可以說,漢武帝望見李夫人的那個帷帳,該是皮影戲的第一個影窗。

鄉土不是皮影戲的發源地,但樂亭在皮影戲的創新發展中,作出了很大貢獻,併成爲冀東皮影戲的正宗,在北方廣爲流佈。

皮影戲有老呔影、掐脖影、驢皮影幾個叫法。

老呔影的稱呼,來自於樂亭皮影的語言特色,源於在東北經商的樂亭商人。

樂字發(lào)音,僅用於地名,全國有兩個。一個是山東的樂陵,一個爲河北的樂亭。不知道這個讀音的,有的把樂亭讀成樂(lè)亭,有讀成樂(yuè)亭。

受灤河水滋潤,樂亭人說話的語音、聲調富有音樂感。縣內研究本地語音特點者講,樂亭話聲母有22個,比普通話多了一個ng;韻母38個,大部分發音與普通話讀音不同;而在聲調上,樂亭話中四個聲調的發音,與標準話對比:一聲的平仄下滑,二聲和三聲相似。這樣樂亭話聽起來婉轉平和,起伏不大,加上每句話最後一個字,多帶有習慣性的長音,而且還要轉出幾個彎來,好多人外地人說,聽樂亭人說話就像唱歌一樣。

清末至民國年間,樂亭有十萬民衆闖關東,去東北經商,創造了百年輝煌商史。當年東三省好多地方大街小巷上,都響着樂亭商人極富特點的招攬生意叫賣聲。因這如歌的樂亭話和樂亭二字的發音,東北人便稱樂亭人“老呔”,樂亭話爲“老呔話”,隨商人去東北搭臺唱戲的樂亭皮影,也就成了“老呔影”。當年冀東一帶的皮影藝人,入行唱皮影,要先來樂亭,學習樂亭話,叫“正口”。

掐脖影是樂亭皮影藝人創造的一種獨特唱法。發明過程,一說是樂亭影班“楊寡婦班”著名唱“小兒”的演員郭老天,唱得正紅時,嗓子突然壞了,四處求醫未果後,很是苦悶。無奈之中,他突發奇想,試着用手掐住嗓子唱了一句,竟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於是掐脖子唱法應運而生。一說是皮影藝人,受鄉人掐脖子學雞叫、學馬叫啓示,爲豐富皮影唱腔逐步摸索出來的。這個唱法的特殊之處,是用拇指和食指掐住喉嚨,手法和嗓音相結合,根據唱腔的需要收緊放鬆手指,從而使嗓子發出不同的聲腔音調,道理有些像吹笛子時手指在笛孔上的變化。

這個唱法,如果用在別的戲劇中,演員登臺掐着脖子去唱戲,有些像搞怪,會貽笑大方;而躲在影窗後,作爲影人的唱腔,卻妙趣橫生,如神來之音。有研究皮影的學者說,掐脖子的唱法顛覆了聲樂發音理論,是一個土的發聲辦法,也是一個創舉。它的出現豐富了皮影的唱腔,增強了演唱效果。

驢皮影的稱呼,則是因影人由驢皮雕刻而來。

樂亭皮影爲研究者所稱道的,還有精湛的雕刻藝術。驢皮是熬製阿膠的原料,較之馬皮、羊皮含有膠質。具有透明度好、挺括、有彈性的特點,是雕刻影人的最好材質。

皮影雕刻是人物造型的關鍵所在,影人人物創作以京劇生旦淨末丑的臉譜爲模本,按照“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原則,通過側臉鏤空的陰刻陽刻,鼻子、眼睛、眉毛、嘴巴;男性鬍鬚,女性鬢角、髮型髮式及裝飾的變化,使影人“頭茬”顯出區別。忠邪善惡、賢良奸佞、憨厚俏皮、黑臉白臉、妖魔鬼怪,些許變化,即各有神態、栩栩如生。細細看後,令人歎服……歎爲觀止!

最初刻出的影人是“白茬”的,要經過幾道上色,一個個影人才變得色彩豐富起來,如畫龍點睛般有了靈性。由一團粗糙的驢皮,變成一個個神形兼備的人物,讓人想起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畫皮》。故事中講:一個面翠色,齒巉巉如鋸的獰鬼,鋪人皮於榻上,執彩筆而繪之……披於身,遂化爲女子。這個鬼妖是由豬變的,因爲故事中,後來化作老嫗,道士以木劍擊之後“臥嗥如豬”。皮影由驢皮雕刻染色後化爲人物,豬妖繪皮披於身去惑王生。不知道蒲留仙創作這個故事的奇思妙想,是否受到了影人雕刻的啓發。

影人要動起來,需人在影窗後操縱。操作者稱“耍影人的”,是皮影演出中的重要角色。現在的影人尺寸大了,操作工具是細紫竹杆,過來用的是高粱秫秸箭桿,操作佼佼者被稱爲“箭桿王”。操作的經典劇目,當爲《鶴與龜》,操作者手中的箭桿靈巧地動着,影窗上的鶴或展翅飛翔,或曲頸梳理羽毛,或與龜嬉戲。動作自然天成、出神入化。

樂亭皮影驢皮雕刻、箭桿操縱、大碗油燈照明,道白用的是淳樸的樂亭話,唱腔裏滿滿的呔腔呔韻,可以說是一種土得掉渣的鄉土藝術。而這種氤氳着濃郁泥土氣息的藝術,又是一種複雜的藝術,裏面有着多種藝術門類因素。它的演唱有戲劇複雜的唱腔,有獨特的民間伴奏樂器和音樂。雕刻中有剪紙、木刻、繪畫的影子,操作中有木偶戲、布袋戲的手法。有人還講過,皮影戲是電影最早的雛形。

樂亭大鼓一鼓一弦,兩個人即可以演唱,皮影演出就複雜得多了。京劇裏有生旦淨末丑,皮影裏則有 “大兒”“小兒”“髯兒”等角色,加上司琴、鼓板和耍影人的,一個影班至少要有七個人才能唱一場皮影戲。

皮影戲演出,要先搭臺子,影臺一米多高,用木板搭成,上面用布圍成一個大棚,前面掛白布影窗。正式演出前,要先敲一陣鑼鼓,還要像說書的唱“書帽”一樣,在影窗上耍一陣“大手些和小球些”作爲開場的前奏,而後報出劇目,正式演出。

民國至解放初期,是樂亭皮影的鼎盛時期,當時鄉鄉有影班,村村有影匠,全縣叫得出名的影班有近百個。這些影班有的是富家養的,有的是民間搭起的草臺班子。那時候鄉土上日子稍殷實的人家,生孩子、做壽、婚喪嫁娶都要請影班來唱影,有時候一個村裏會同時搭起兩個影臺。

而到了農閒,好多村子的好樂之人,都會攢起臨時影班,排練後在村裏演出。不爲賺錢,只爲給人們帶來個熱鬧。有的村子攢不上影班,也會幾個人湊在一起,敲鑼打鼓過過唱影的癮。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民間影班解散,縣裏把有名的皮影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皮影劇團,演出水平是很高的。村裏來了影班,就像過節一樣熱鬧,家家請親戚、叫朋友,路遠的還要住在家裏,直到一出影唱完了纔回去。

上年歲的人,一個個都是皮影戲迷。他們把看皮影演出叫“聽影”,欣賞的是那優美的唱腔。演出時坐在影窗下,閉上眼睛,老和尚入定般,陶醉在品味那一板一眼、一字一腔的音韻旋律中。演出結束好長時間,也會不過神來。

當時因爲年齡小,不懂怎樣欣賞皮影戲,鑼鼓響起來時,不是坐在臺前演出,而是和小夥伴跑到影臺後扒開影棚,去看耍影人的,看影窗上影人打鬥時,耍影人的敲影臺、跺腳,弄出嘭嘭乓乓的響動。那影窗後面的戲,比影窗上要熱鬧得多的。有小夥伴看一陣,就要淘氣了,找來一根木棍,鑽到影臺下,從木板縫隙間伸進去,去扎耍影人的、或掐了脖子正唱得賣力演員的腳。遭到這樣的騷擾,耍影人的腳下就多了響聲,演唱的有時唱腔就跑了調。那些老戲迷的耳朵是放不過這個瑕疵的,常常就要喝一聲倒好。後來知道是孩子們搗的鬼,心裏又有些過意不去。

“文革”時,皮影戲中的傳統劇目,作爲“封資修”的東西遭到禁演,縣皮影劇團開始創作現代題材戲,其中有根據“樣板戲”改編的皮影戲《沙家浜》。

皮影戲最適合古裝戲,因爲人物要靠影人眼睛、眉毛、故須、服裝、髮式等特點來區別。現代戲不能像古裝戲那樣誇張,郭建光帶領的新四軍傷病員,胡傳魁的“忠義救國軍”都身穿軍裝、頭戴軍帽,除了軍裝顏色有灰有黃,人物的臉譜很難區別。據說,當初改編這出戏時,難壞了搞人物設計的人員。幸虧胡傳魁這個草包司令是個胖子,刁德一是個瘦子,在人物造型上可以區別。本來沙奶奶和阿慶嫂兩個女主角,也是有特點的。沙奶奶上了年歲,髮型設計成一個老式髮髻,就有了一個明顯的標誌。但那時候老式髮髻、婦女燙髮也是不健康的,影窗上出現老式髮髻,弄不好會犯忌和惹禍。有人便想在沙奶奶鏤空的臉上留幾條黑影,製造出皺紋的效果,結果又不倫不類。最後沒辦法,只好給阿慶嫂戴上了一塊頭巾。這樣的皮影演出,年輕人看了尚強差人意,老影迷看了便搖頭嘆息。

文化的節奏和生活的節奏是合拍的,樂亭大鼓、樂亭皮影那悠然的、緩慢的韻律,是合着農耕社會老牛拉木犁的、自然閒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節拍的。當時代的腳步邁進現代生活的門檻後,當生活的節奏變得快起來,當搖滾樂在城鄉的夜晚響起來的時候。在聲光電帶來的五彩繽紛,又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娛樂活動衝擊下,這種古老的,散發着泥土氣息的藝術形式,自然顯得土氣了、落伍了。

好的是,樂亭大鼓、樂亭皮影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們這個喧鬧浮躁的社會也在反思,在開始撿拾那些丟失的東西。傳統在迴歸,道德在迴歸,文化也在迴歸。有句話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鄉土上的大鼓、皮影,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藝術。

有特色就會有生命,願它在迴歸中得到傳承、得到新生。

在縣廣播電視局工作時,錄製過介紹樂亭大鼓、樂亭皮影兩部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神州大舞臺”欄目播出後,獲得了全國優秀電視戲曲節目“蘭花杯”獎。在皮影專題片中,寫了這樣幾句片尾曲:

悠悠灤河水,

濃濃樂亭腔,

鄉音鄉情道古今,

雲是我故鄉。

手縱百萬兵,

古板定乾坤,

是非曲直黑臉白臉,

帝王將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