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无疑是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助力器,中国汽车产业受益其中。当下,中国正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汽车产业再次涌向风口浪尖。

从4月17日,正式确立分阶段放开汽车行业外资股比,到10月11日,宝马集团将增持华晨宝马股份至75%的消息确凿。短短半年时间,合资车企外资股比调整的第一家迅速出炉,这预示着中国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步子迈得更大、步伐走得更快,效率也更高。

汽车行业外资股比放开的第一家为什么是华晨宝马?75%的外资持股比例,到底开了一个怎样的头?下一个外资增持股比的合资企业又会是谁,增持的比例会是多少?股比放开后,未来的自主品牌汽车出路在哪里?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坊间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11月9日,作为合资车企首例外资股比放开的中方主角——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以下简称“华晨汽车”)祁玉民在华晨宝马股比调整后,首次公开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放开股比并非削弱中方话语权

华晨宝马首开外资增持股比先河,引起整个汽车圈的轰动。尽管在4月汽车行业放开外资股比的政策已经正式出台,但华晨宝马的响应速度之快、放开力度之大,甚至让不少业内人士都“为之一惊”。有人说,外资增持股权到75%是不是有点过高;有人说,仅握25%股权的中方,未来会不会陷入被动,话语权将沦为弱势。

面对种种质疑和猜测,祁玉民表示,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释放出的强烈信号,明确提出进一步放宽外资股比,汽车行业锁定为重点领域。一周后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汽车行业分阶段、分领域放开外资股比,在国家启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这是大势所趋,而汽车行业必然成为其中的主角。

“外资增持股比,60%、70%和75%并无差别,换句话说50:50的对等持股,就换来了中外双方平等的话语权了吗?实际上,中方要想争取到更强的话语权,比持股比例更关键是在股比调整后,未来的路如何走、企业如何布局,中外双方在其中如何实现互利双赢。从根本上讲,外资股比的放开并非削弱中方话语权,决定话语权强弱的不是股比,而是自己的真本事、真实力。”祁玉民说。

可以肯定的是,外资在合资企业中增持股权,华晨宝马是第一家,但不会是最后一家。就在华晨宝马股比调整方案出炉后不久,多家合资车企外方增持股比的意向相继浮出水面。对此,祁玉民表示,扩大开放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作为企业应当有摆脱对旧模式依赖的魄力。

“过度纠结于对旧模式的依赖,只能使企业未来的发展陷于被动,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要积极布局、主动应对。可以说,华晨宝马作为第一家外资股比放开的合资车企,在谈判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一些确保双方互利共赢的经验。”祁玉民说。

值得注意的是,股比的变更,换来的是宝马在中国更加慷慨的投入。根据华晨中国发布的公告显示,双方股权变更的交割将不迟于2022年完成。此外,公告中还将一系列新投资项目列入其中,包括预计在2022年宝马X5以及纯电动车型ix5将在华实现本地化投产等。同时,在华晨宝马成立15周年当天,双方“打包”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协议,包括双方合资合作延长至2040年,并新增30亿欧元投资,建设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并在未来3~5年内使华晨宝马年产能提升至65万辆。

对此,祁玉民表示,华晨和宝马将同是此次外资股比放开的受益者,减持股比后,华晨的收益并不会减少,反而会随着双方更加紧密的合作而增加。事实也证明,宝马增持股比,华晨仍有较强的话语权。据了解,根据双方约定,股比调整后,合资公司的财务总监仍由华晨方面继续担当。尽管股东双方在合资公司董事会的成员人数发生了变化,但是涉及合资公司重大事项,华晨仍然拥有决定权。“在新的开放环境下,中外双方如何把蛋糕做大,由此来获得更大的双赢,我想这才是外资股比调整的实际意义所在。”祁玉民说。

股比不是“救命绳”自立自强是根本

再跳出一步看,股比终究不是“救命绳”,于合资企业的中方而言,真正的立足仍然要靠自己。这一点,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摸爬滚打多年的祁玉民深有感触。

“有人说外资股比放开后,自主品牌汽车将难上加难。但实际上,我们冷静想想,自主品牌汽车的困难是外资股比放开带来的吗?当然不是。都说做自主难,客观讲从来都是。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任何时候,真正做强自主品牌,可以向经验丰富的外资品牌学习、借鉴,但不可依赖。”祁玉民说。

13年前,临危受命的祁玉民开始执掌华晨,当时百废待兴的华晨累计亏损达80亿元,13年后,其税前利润达到150亿元左右,尽管不如吉利、长城等民营自主品牌机制灵活、发展活跃,但华晨却执着地走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并收获着辛勤付出换来的成果。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通过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宝马授权生产的四款欧六标准的世界先进发动机核心技术;在质量体系管理方面,通过学习宝马的先机管理方法,在业内首创了产品经理制度和首席质量官制度,提升自主品牌产品品质;在生产制造方面,建立了国内自主品牌领先水平的智能工厂,打造自主高端M8X模块化平台,确保华晨自主品牌发展的健康可持续。

“对自主品牌汽车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立自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也需要跳出固有的评判标准。惟销量论英雄、惟规模论成败的旧标准也需要改变。”祁玉民说。他直言,这并不是为华晨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欠佳而开脱,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相比,单纯数量的增长意义不大。换句话说,销售30万辆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车型,比销售60万辆并无技术亮点和优势的“平庸”产品更有价值。“所以,未来针对形势的变化,华晨汽车已经基本完成了清晰的产品布局,不盲从、盲目开发产品,确定清晰的产品线,可以少走弯路。”祁玉民说。

华晨厚积待薄发 正道依旧是沧桑

向来自谦为汽车“门外汉”的祁玉民,在华晨一扎就是13年。对自主,他坚定执着;对创新,他大胆尝试;在他的带领下,华晨汽车在自主创新的路上风雨兼程,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华晨汽车将以厚积薄发之势,继续在自主创新的正道上砥砺前行。

以品牌、研发、资本三大核心要素构建的“华晨发展模式”,正在将华晨汽车引入自主品牌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祁玉民告诉记者,面对未来,华晨汽车将在新型整车事业、出行服务事业、水平事业、金融服务事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事业以及新能源、智能制造、出行服务、水平事业、产投并购、金融控股、资源共享等七大重点发展平台的支撑下,释放更多活力。

自主正道是沧桑。未来,华晨汽车的自主品牌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按照我们的目标,到2020年末,将努力使中华品牌跻身自主乘用车中高端品牌之列,使金杯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商用车品牌,把华颂打造成国际知名自主高端商务车品牌。同时,在国际化方面,到2020年末,实现海外销售整车10万辆的目标,并在海外建立4~5个研发中心。祁玉民说。

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持续三个月销量负增长的当下,自主品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自主品牌车企真正的出路和机遇究竟又在哪里?在“后合资”时代加速到来之时,肩负自主创新、品牌向上等等多重重任的自主品牌车企,作为自主品牌汽车阵营中的执着前行者,华晨汽车又将在全新竞争格局下,探索出哪些差异化竞争、创新之路?多说无用,且看行动。

文:王璞 编辑:蔺天子

爆料热线:

010-56002742;[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