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無疑是推動中國經濟崛起的助力器,中國汽車產業受益其中。當下,中國正開啓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汽車產業再次湧向風口浪尖。

從4月17日,正式確立分階段放開汽車行業外資股比,到10月11日,寶馬集團將增持華晨寶馬股份至75%的消息確鑿。短短半年時間,合資車企外資股比調整的第一家迅速出爐,這預示着中國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步子邁得更大、步伐走得更快,效率也更高。

汽車行業外資股比放開的第一家爲什麼是華晨寶馬?75%的外資持股比例,到底開了一個怎樣的頭?下一個外資增持股比的合資企業又會是誰,增持的比例會是多少?股比放開後,未來的自主品牌汽車出路在哪裏?由此引發的諸多問題,坊間議論紛紛、衆說紛紜。

11月9日,作爲合資車企首例外資股比放開的中方主角——華晨汽車集團董事長(以下簡稱“華晨汽車”)祁玉民在華晨寶馬股比調整後,首次公開接受了媒體的專訪。

放開股比並非削弱中方話語權

華晨寶馬首開外資增持股比先河,引起整個汽車圈的轟動。儘管在4月汽車行業放開外資股比的政策已經正式出臺,但華晨寶馬的響應速度之快、放開力度之大,甚至讓不少業內人士都“爲之一驚”。有人說,外資增持股權到75%是不是有點過高;有人說,僅握25%股權的中方,未來會不會陷入被動,話語權將淪爲弱勢。

面對種種質疑和猜測,祁玉民表示,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釋放出的強烈信號,明確提出進一步放寬外資股比,汽車行業鎖定爲重點領域。一週後國家發改委正式確定汽車行業分階段、分領域放開外資股比,在國家啓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這是大勢所趨,而汽車行業必然成爲其中的主角。

“外資增持股比,60%、70%和75%並無差別,換句話說50:50的對等持股,就換來了中外雙方平等的話語權了嗎?實際上,中方要想爭取到更強的話語權,比持股比例更關鍵是在股比調整後,未來的路如何走、企業如何佈局,中外雙方在其中如何實現互利雙贏。從根本上講,外資股比的放開並非削弱中方話語權,決定話語權強弱的不是股比,而是自己的真本事、真實力。”祁玉民說。

可以肯定的是,外資在合資企業中增持股權,華晨寶馬是第一家,但不會是最後一家。就在華晨寶馬股比調整方案出爐後不久,多家合資車企外方增持股比的意向相繼浮出水面。對此,祁玉民表示,擴大開放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常態,作爲企業應當有擺脫對舊模式依賴的魄力。

“過度糾結於對舊模式的依賴,只能使企業未來的發展陷於被動,面對新的環境和形勢,要積極佈局、主動應對。可以說,華晨寶馬作爲第一家外資股比放開的合資車企,在談判過程中確實積累了一些確保雙方互利共贏的經驗。”祁玉民說。

值得注意的是,股比的變更,換來的是寶馬在中國更加慷慨的投入。根據華晨中國發布的公告顯示,雙方股權變更的交割將不遲於2022年完成。此外,公告中還將一系列新投資項目列入其中,包括預計在2022年寶馬X5以及純電動車型ix5將在華實現本地化投產等。同時,在華晨寶馬成立15週年當天,雙方“打包”簽署了一系列重要戰略協議,包括雙方合資合作延長至2040年,並新增30億歐元投資,建設華晨寶馬鐵西新工廠,並在未來3~5年內使華晨寶馬年產能提升至65萬輛。

對此,祁玉民表示,華晨和寶馬將同是此次外資股比放開的受益者,減持股比後,華晨的收益並不會減少,反而會隨着雙方更加緊密的合作而增加。事實也證明,寶馬增持股比,華晨仍有較強的話語權。據瞭解,根據雙方約定,股比調整後,合資公司的財務總監仍由華晨方面繼續擔當。儘管股東雙方在合資公司董事會的成員人數發生了變化,但是涉及合資公司重大事項,華晨仍然擁有決定權。“在新的開放環境下,中外雙方如何把蛋糕做大,由此來獲得更大的雙贏,我想這纔是外資股比調整的實際意義所在。”祁玉民說。

股比不是“救命繩”自立自強是根本

再跳出一步看,股比終究不是“救命繩”,於合資企業的中方而言,真正的立足仍然要靠自己。這一點,爲自主品牌汽車發展摸爬滾打多年的祁玉民深有感觸。

“有人說外資股比放開後,自主品牌汽車將難上加難。但實際上,我們冷靜想想,自主品牌汽車的困難是外資股比放開帶來的嗎?當然不是。都說做自主難,客觀講從來都是。經驗和事實告訴我們,任何時候,真正做強自主品牌,可以向經驗豐富的外資品牌學習、借鑑,但不可依賴。”祁玉民說。

13年前,臨危受命的祁玉民開始執掌華晨,當時百廢待興的華晨累計虧損達80億元,13年後,其稅前利潤達到150億元左右,儘管不如吉利、長城等民營自主品牌機制靈活、發展活躍,但華晨卻執着地走在自主創新的路上,並收穫着辛勤付出換來的成果。

在覈心技術研發方面,通過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了寶馬授權生產的四款歐六標準的世界先進發動機核心技術;在質量體系管理方面,通過學習寶馬的先機管理方法,在業內首創了產品經理制度和首席質量官制度,提升自主品牌產品品質;在生產製造方面,建立了國內自主品牌領先水平的智能工廠,打造自主高端M8X模塊化平臺,確保華晨自主品牌發展的健康可持續。

“對自主品牌汽車而言,什麼纔是真正的自立自強?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也需要跳出固有的評判標準。惟銷量論英雄、惟規模論成敗的舊標準也需要改變。”祁玉民說。他直言,這並不是爲華晨自主品牌汽車銷量欠佳而開脫,與實現高質量發展相比,單純數量的增長意義不大。換句話說,銷售30萬輛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先進車型,比銷售60萬輛並無技術亮點和優勢的“平庸”產品更有價值。“所以,未來針對形勢的變化,華晨汽車已經基本完成了清晰的產品佈局,不盲從、盲目開發產品,確定清晰的產品線,可以少走彎路。”祁玉民說。

華晨厚積待薄發 正道依舊是滄桑

向來自謙爲汽車“門外漢”的祁玉民,在華晨一紮就是13年。對自主,他堅定執着;對創新,他大膽嘗試;在他的帶領下,華晨汽車在自主創新的路上風雨兼程,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未來,華晨汽車將以厚積薄發之勢,繼續在自主創新的正道上砥礪前行。

以品牌、研發、資本三大核心要素構建的“華晨發展模式”,正在將華晨汽車引入自主品牌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祁玉民告訴記者,面對未來,華晨汽車將在新型整車事業、出行服務事業、水平事業、金融服務事業、現代服務業等五大事業以及新能源、智能製造、出行服務、水平事業、產投併購、金融控股、資源共享等七大重點發展平臺的支撐下,釋放更多活力。

自主正道是滄桑。未來,華晨汽車的自主品牌將繼續在這條路上堅定前行。按照我們的目標,到2020年末,將努力使中華品牌躋身自主乘用車中高端品牌之列,使金盃成爲具有影響力的知名自主商用車品牌,把華頌打造成國際知名自主高端商務車品牌。同時,在國際化方面,到2020年末,實現海外銷售整車10萬輛的目標,並在海外建立4~5個研發中心。祁玉民說。

在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持續三個月銷量負增長的當下,自主品牌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到底有多大,自主品牌車企真正的出路和機遇究竟又在哪裏?在“後合資”時代加速到來之時,肩負自主創新、品牌向上等等多重重任的自主品牌車企,作爲自主品牌汽車陣營中的執着前行者,華晨汽車又將在全新競爭格局下,探索出哪些差異化競爭、創新之路?多說無用,且看行動。

文:王璞 編輯:藺天子

爆料熱線:

010-56002742;[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