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片

  位置:陶隱嶺古道地處蘭亭文旅度假區平水鎮金漁岙與王壇鎮新聯村廟巖頭之間,位於紹興城南四十四里的會稽山脈一帶。山有巨石,高數丈,昔爲“任公釣磯”。

  概要:陶隱嶺的得名,緣於1500多年前南朝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師陶弘景。當時,陶弘景遍訪名山,曾在此地採藥、煉丹,人稱“山中宰相”。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一名篇《答謝中書書》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乃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短短68字,寫出了江南的山川之美。雖然,這段文字描述的具體實景在哪裏尚無定論,但文章作者陶弘景曾在會稽山脈一帶隱居這是事實,這裏有一座以他命名的山——陶山、陶隱嶺,並留下不少關於他的奇聞軼事。

  01

  從小就有一個隱居大山的夢想

  陶弘景,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藥學家、煉丹家、博物學家,他一生經歷南朝的宋、齊、梁三朝,著述頗豐,其中就包括古代藥物學集大成者《本草經集註》等。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隱者不遇》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寫出了“隱者”神祕高大的形象。

  歸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主題,在古代中國,傍松結廬以清風明月爲友的山居生活,代表的是士大夫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態度。陶弘景正是這樣的一位隱者。

  當然這是後話。實際上,陶弘景和平水陶隱嶺的緣分,得從他小時候的理想說起。早在陶之前——東漢道家祖師葛玄和他的孫子葛洪,曾在杭州西湖邊的葛嶺上採藥煉丹,還時常造訪近在咫尺的會稽山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時的會稽山,已經名聞遐邇。這裏不但留有許多仙人的傳說,還有知名的“任公釣磯”。《莊子·外物》記載,任公子用五十頭肥牛爲餌,蹲在會稽山上釣東海巨魚,這座會稽山即陶山、陶隱嶺。任公子之所以選此地垂釣,因爲這塊巨石是仙人吐出的“飯沙石”。

  陶弘景傾慕葛洪,史載他10歲那年,偶然看到葛洪著的《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了養生之志。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這也爲他後來遍訪名山、採藥煉丹的人生追求奠定了精神基礎。

  02

  尋覓大山裏的詩和遠方

  並非每一個生活在山野的人都可以稱隱士。在古代,隱士是有前提的,要麼是已積累了一定的社會名望而放棄這一切隱居山野,要麼是隱居在山野而才華橫溢、聲名遠揚足以令大領導“三顧茅廬”。也就說要同時符合“隱”和“士”這兩個條件,才配得上“隱士”稱謂。今天有的人心血來潮,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不能叫“隱士”。陶弘景同時兼具這兩個條件,他也樂以隱者自居。

  陶弘景出生在士大夫家庭,書香門第,從小飽讀詩書。學而優則仕,終於有一天入朝爲官。當官的日子看着精彩其實挺苦逼,34歲那年,他索性“啓假東引浙越,處處尋求靈異。至會稽大洪山,謁居士婁慧明;……太平山,謁居士杜京燦;至始寧岐山,謁法師鍾義山。”他向皇帝請假玩了200多天後,一路遊覽會稽、上虞、剡溪等地名山,追尋謝靈運的足跡。

  謝靈運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孫子,是那個年代的“網紅”,多金有才華,還有個性,是包括陶弘景在內的很多後人的精神偶像。陶弘景追隨謝靈運的足跡,不但飽覽了山川之美,還遍訪名士,飽覽古蹟。這一次“試水”放飛自我,讓他的精神生活大獲豐收。

  顯然,這次“引浙越”,讓他找到了自己下半生的生活方向。

  03

  歸隱是終點更是起點

  陶弘景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古代數百年大亂綿綿不止的魏晉南北朝後期,在假、惡、醜的大環境中閃轉騰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在遊歷會稽山脈後的第3年,他正式向朝廷遞交辭呈,並隱居到江蘇句容的茅山。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看不完的溪山秀異,賞不盡的山水綺麗,隱居深山,陶弘景自得其樂。雖然陶已退出江湖,江湖上依然有他的傳說。當時的梁武帝,對他很信任,遇到事情常常向他諮詢,陶弘景也因此被稱爲“山中宰相”。

  梁武帝還多次邀請陶弘景出山爲官。這對隱士來說,無異於極高褒獎。然而,陶弘景多次婉言謝絕。當梁武帝在詔書上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卿何戀而不返?”陶弘景作詩一首答覆:“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正是著名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隱士的基礎身份是士,是文化精英。然而,大多數士大夫對研究科學技術不感興趣;因此,中國歷史上很多隱士選擇精神自由的同時,並沒有利用這種自由創造更大的價值。而陶弘景則不同,他沒有把“隱”當作終點,而是當成人生的新起點。在隱居後利用自己醫學知識,採製中藥,輯成《神農本草集註》,率先全球成功開展許多化學實驗,開創近代工藝規程的雛形。這些不同領域多種多樣的突出成就,名重當時,也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服飾由花食漢服體驗館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