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力薦收藏】《長春日報》報頭由他們題寫……

1945年11月15日

中共長春市委機關報《長春新報》

在舉國歡慶抗戰勝利的喜悅中誕生

隨後立即投身艱苦卓絕的解放戰爭

在嚴峻的鬥爭形勢下

讓更多的人聽到了黨的聲音

瞭解黨、支持黨、擁護黨

最終伴隨黨和人民一起

迎來了長春的和平解放

1945 年 11月 15 日,《長春日報》前身《長春新報》創刊,這是當天的創刊號。

1954年4月1日《長春新報》

更名爲《長春日報》

這份與城市同名的黨報

在記錄長春不同歷史時期滄桑鉅變的同時

自身也走過了73載的風雨歷程

翻閱不同時期的《長春日報》

9幅先後使用過的報頭

就像一個個閃光的路標

標示出這份報紙從創立到發展

從艱苦鬥爭到屢創佳績的奮鬥征程

時間座標:

1945年11月15日~1946年5月23日

報頭題寫者:曹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被侵略者佔領長達14年的長春重新回到祖國和人民的懷抱。然而,國民黨卻搶先佔領長春,並與日僞殘餘勢力相勾結,利用報刊攻擊和誣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在這種形勢下,要想揭露國民黨企圖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的陰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團結廣大人民羣衆,辦一張爲黨和人民發聲的報紙勢在必行。

1945 年 11月15日,《長春日報》前身《長春新報》創刊時使用由曹瑛題寫的報頭。

10月下旬,曹瑛(曾用名石磊)從延安來到長春,擔任長春特別市市委書記後,立即着手創辦報紙。經過半個多月緊張而艱辛的籌備,《長春新報》於11月15日創刊,社址在今天西安大路上的一座小樓內。這座帶有尖頂的二層小樓既是《長春新報》的誕生地,也是這份報紙發展至今由2萬餘期報紙鋪就的光輝歷程的起點。市委書記曹瑛兼任《長春新報》社長,並親自題寫報頭,章欣潮擔任總編輯。《長春新報》在創刊號上明確提出辦報宗旨是“以維護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要求爲出發點,以人民的呼聲爲呼聲”,同時把爲和平、民主、團結而鬥爭作爲辦報方針。報紙創刊之初爲八開兩版,從第五期開始改爲四開四版,每隔兩天出版一期,每期發行四五千份。

在長春解放過程中,鬥爭形勢不斷變幻,《長春新報》也隨着黨組織幾經輾轉。從創刊之日起,到1946年5月23日隨中共長春市委撤出長春而停刊,這份報紙在創刊僅半年的時間內,即經歷了三次停刊、兩次復刊,共出版45期。

這一時期,由市委書記兼社長曹瑛題寫的報頭,見證了“長報人”在極其困難和險惡的環境下展開的忘我工作,也見證了他們與國民黨反動統治所進行的不懈抗爭。當時,報社採編人員不足十人,他們既當編輯、記者,又當校對員和發行員。唯一的電訊工具是一臺破舊的收音機,有專人日夜守候,負責收聽並記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播出的新聞,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由於《長春新報》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恐慌,他們派特務在報社周圍監視,用磚頭砸碎報社的窗戶玻璃,有時還在夜間往報社打黑槍。“長報人”並未因此而退縮,他們以筆爲戈,繼續鬥爭,呼籲國民黨儘快結束獨裁統治,建設和平、民主的新長春。報社的出版工作也受到了國民黨當局的刁難,凡是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報道,都要全文刪掉或者刪去關鍵語句。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採編人員便用“開天窗”、把鉛字剷掉半邊等方式,表示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抗議。

時間座標:

1948年10月23日~1954年8月31日

報頭題寫者:曹瑛 朱光 王政

1948 年 10 月 23 日復刊時,仍採用曹瑛題寫的報頭,只是改爲橫排。

1948年夏天,東北戰局日趨明朗,人民軍隊把長春包圍得水泄不通。此時,上級要求曹瑛開始籌建中共長春市委,東北局宣傳部也着手開展《長春新報》的復刊工作。

10月17日,國民黨駐守長春的六十軍率先起義,撤出防區。18日晚,也就是長春解放前夜,《長春新報》總編輯章欣潮和從牡丹江日報社、吉林日報社抽調來的十幾名採編人員隨人民軍隊進入長春市區。19日長春解放後,報社人員接收了位於今天人民大街上的國民黨中央日報社址,立即投入復刊的緊張籌備中。

10月23日,第三次復刊的《長春新報》帶着墨香誕生在初獲新生、百廢待興的長春。報紙延續以前的期數,爲第46期,對開兩版,報頭由曹瑛題寫,日發行量超過一萬份。復刊當天的報紙報道了長春軍管會和長春特別市政府成立的消息,刊登了東北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與市民的“約法八章”,起到了恢復秩序、穩定民心的作用。此外,“全力恢復市政建設”的黑體大標題格外醒目。在長春解放後一段時間內,救濟災民、恢復生產成爲擺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務,《長春新報》密切配合市委中心工作,對此給予極大關注和全面報道,號召全市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做好各項工作。長春市很快恢復了生機與活力。

1949 年 5 月 13 日起使用朱光題寫的報頭。

1949年5月13日,《長春新報》改用時任市委書記朱光題寫的報頭。在這一天的報眼位置還刊登着一則啓事,宣佈從15日起,編輯部改爲夜間辦公,改變頭天晚上發行次日報紙的做法,改爲當天早上6時發行當日報紙,大大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

長春解放後,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春新報》積極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報道長春各個領域取得的建設成果,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

1954 年 4 月 1 日《長春新報》更名爲《長春日報》,報頭由王政題寫。

1954年4月1日起,《長春新報》更名爲《長春日報》。新報頭由報社編輯王政題寫。當年8月,吉林省省會從吉林市遷到長春市,《長春日報》於8月31日出版第2080期後停刊,次日與隨同吉林省委機關遷來的《吉林日報》正式合併。

時間座標:

1956年3月16日~1981年2月4日

報頭題寫者:沈亞綱 關俊彥 郭沫若 毛澤東 華國鋒

1956 年 3 月 16 日起使用沈亞綱題寫的報頭。

1956年3月16日,根據形勢需要,《長春日報》再次恢復出版,由時任市委第二書記沈亞綱重新題寫報頭。當天的《復刊詞》提到了《長春日報》這一時期的重要任務,即充分關注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科學、衛生各條戰線上不斷湧現的各種創舉、先進經驗和新人物,把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推向前進。

1957 年 10 月 1 日起使用關俊彥題寫的報頭。

1957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八週年之際,《長春日報》一版以醒目的標題和插圖表示慶祝,同時更換了由時任吉林省副省長關俊彥題寫的報頭。

1958 年 4 月 3 日起使用郭沫若題寫的報頭。

1958年4月3日,《長春日報》開始使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的報頭。據曾任本報副總編輯的郭林祥先生回憶,當時廣大讀者對《長春日報》報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由既有較大影響力又有較高書法水平的人士來題寫。當時任總編室主任的他抱着試一試的想法,給郭沫若寫了一封求字信。沒過多久,郭沫若的回信就寄到了報社,信中是3份寫有“長春日報”的書法作品,筆力爽勁灑脫、形神兼備。報社工作人員懷着喜悅的心情從這12個字中精挑細選,最終制作出《長春日報》的新報頭。由郭沫若題寫的報頭剛一面世,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

1969 年 12 月 1 日起使用毛澤東手跡剪集而成的報頭。

從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期間,新聞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干擾和破壞,《長春日報》也幾經停刊、更名。1969年12月1日,《長春日報》復刊,爲四開四版,使用毛澤東手跡剪集而成的報頭。1971年7月1日起,報頭改用大號鉛字體。1977年5月19日起,又改用華國鋒題寫的報頭。

1971年7月1日起使用大號鉛字體報頭。

1977 年 5 月 19 日起使用華國鋒題寫的報頭。

時間座標:

1981年2月5日至今

報頭題寫者:郭沫若

1981年2月5日起恢復使用郭沫若題寫的報頭。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新聞工作從此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長春日報》也擺脫了昔日的干擾和桎梏,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長春日報》充分發揮黨的喉舌作用,着力宣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報道全市各個領域的改革進程,爲長春市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1981年2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春節。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裏,在全國撥亂反正、除舊佈新的形勢下,《長春日報》又一次更換報頭。在當天一版上,套紅的報頭正是郭沫若先生當年那爽勁灑脫的筆墨,顯得格外喜慶和醒目。從這一天的第10358期至今,這幅深受讀者喜愛的報頭又見證了《長春日報》一萬餘期的出版歷程。

73載、9幅報頭、2萬餘期報紙……這些數字見證了《長春日報》一路走來曲折而輝煌的歷程。如今的《長春日報》已經從最初八開兩版的報紙,發展爲報、網、端、微齊備,立體多樣傳播的現代化全媒體矩陣,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擔負起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新使命。

撰文:畢春慧

編輯:林琪

責編:苑丹 于飛

"掌上長春"微信公衆平臺

微信ID:ccrb1945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