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天天三国系列 NO:029

原本最近想要分享一个类似于“一文看懂公孙渊”的话题。但在翻看资料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司马懿讨伐辽东的战前阶段趣事。

我们都知道,曹叡得知公孙渊叛变且毌丘俭首战失利之后,就找到了司马懿咨询军事问题。简单来说,这次谈话主要有两个结果。

1:预测了敌军几种军事战略

2:洽谈了此次军事行动的时限问题

在曹叡和司马懿沟通之后,确立了此次行动。但在司马懿出征之前,一位名臣何曾向曹叡提出建议。

何曾建议安插眼线:

根据《魏名臣奏表》有关何曾的内容的记载,何曾对曹叡建议要给司马懿安排副佐,主要目的是监察司马懿有变且保证万全。关于此奏表的具体内容,我稍作分享。

何曾认为,先王制定法律,一定是为了万全之策慎之再慎。因此在以往建官授任之时需要设置辅助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与管理军队任命将领相关的,应该设置监察人员;与宣命派遣使节之事,应该设置副官;与临阵交战相关的,应该设立御右。这些都是因为要力求周全,以防有变。

何曾回忆到,在危难之际,需要有人权足相济。在遭遇不测之时,需要有才足相代之人。从古至汉,也有章可循。其中韩信伐赵,张耳为贰;马援讨越,刘隆副军。前世的事迹,仍著于史书之上。

何曾指出,现如今司马懿奉旨讨伐不臣,步骑兵数万人,道路险阻四千多里地。我们依靠陛下的天威,假如只有征却没有战,或者敌军潜逃,这样只会白白消耗时间且此次出征时间将不固定。人并非金石,命无常期。需要思虑长远,应该设置副官(小编案:司马懿当时业已五十九岁)。

何曾强调,现如今北边各位将领基本都受司马懿所督,而且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司马懿的僚属。很多“站队”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如果发生突变,将无人震慑。我们应秉持着存不忘亡,利用好陛下的约束,选择一位大臣名安排进入司马懿的大军中。往上说,是共同谋略;退一步说,是副佐而已。

何曾总结,如果大军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灾难,军中有所储备,才会无患。

实际结果:

何曾的上表,曹叡到底有没有采纳?史料中有三种说法,其中两个观点对立,一个观点模棱两可。

根据《毌丘俭志记》记载,当时毌丘俭被曹叡任命为司马懿的副将。

根据《晋书》记载,何曾上疏曹叡之后,曹叡并没有听从何曾的建议。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叡派遣司马懿统领中军,和毌丘俭等人一共数万人讨伐公孙渊平定辽东。毌丘俭战后因为功劳封为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何曾投靠司马家:

这件事无论如何,何曾这个人最后的“站队”还是很有意思的。

何曾在提醒曹叡安排副将的时候,明显对司马懿有所顾忌。但是在曹芳时期,何曾也疏远曹爽,与司马懿一起称病主动淡化自己。在高平陵之变之后,何曾复出继续工作。之后何曾常为司马昭出谋划策。

无论何曾的后事评价如何,但他的确最终成为了晋朝开国元勋之一。

大家对此事有什么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和小弟探讨。同时也烦请看官们多多转发点赞。了解更多三国趣事,请多多关注:正聊三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