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唐朝的凌煙閣功臣張亮,和著名的酷吏來俊臣,就在發達之後拋棄糟糠之妻。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鑑》,歐陽修修撰《新唐書》,都記載了張亮和來俊臣拋棄髮妻,結果被斬於西市的典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就有一種論調:“男人窮得叮噹響的時候,娶了老婆。後來男人逆襲了,原配卻沒有進步。夫妻差距越來越大,原配就配不上丈夫,婚姻就危險了。”

王某作爲男人,覺得這種論調,是對禮法情理的褻瀆。王某今天從禮、法、情理三個方面入手,結合歷史與現實的事例,寫一篇貼文駁斥這種論調。

中國是禮儀之邦,我們今天的道德禮法,很多都來自於周禮。《禮記》雲:“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後富,不去。”

孔子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古代的時候,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有一個三書六禮聘娶的正妻。孔聖人倡導的儒家經典,在規定了三種情況下,丈夫不得休妻。

第一種情況,就是男人沒有安頓好妻子的出路,不得休妻。第二種情況,就是兒媳伺候公公婆婆,爲公公婆婆送終,並且守孝三年,男人不得休妻。

第三種情況,就是女人在男人貧窮的時候,嫁給了窮光蛋丈夫。窮光蛋丈夫逆襲,成了成功人士。在這樣的情況下,男人不得休妻。

這三條禮制,加起來就是“三不去”。“三不去”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夫妻同甘共苦。老婆陪丈夫喫了苦,丈夫發達了,就必須讓老婆享福。如果丈夫發達,就拋棄糟糠之妻,就是“非禮”,就會遭到輿論的撻伐。

唐高祖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在唐朝之前,丈夫逆襲之後拋棄共苦的髮妻,只是“非禮”。到了唐朝的時候,那就不僅僅是非禮,而是非法了。

唐高祖制定了《武德律》,唐太宗制定了《貞觀律》,唐高宗制定了《永徽律》。長孫無忌等人,集三部律法之精華,推出了《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把禮制上的“三不去”,變成了法律上的“三不出”。“三不出”裏面,有一條:“娶時貧賤出時貴,不出。”

唐朝的時候,一個女人嫁給窮小子。窮小子發達之後,拋棄了她。她要是告上衙門,朝廷就會判負心郎徒刑。按照“刑家子不入仕”的律法,負心漢刑滿釋放之後,前途也就完蛋了。

長孫無忌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唐朝的時候,逆襲的男人,想要拋棄糟糠之妻,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宋元明清的律法,總體框架照搬《唐律疏議》。三不出的條款,一直保留到清朝。

宋元明清的逆襲男,大部分不敢有拋棄糟糠之妻的舉動。原因很簡單,除非逆襲男不要前途了,否則的話,就不敢這麼做。

律法再嚴,也有管不到人的情況。歷史上也有一些逆襲男,在發達之後拋棄糟糠之妻。比如唐朝的凌煙閣功臣張亮,和著名的酷吏來俊臣,就在發達之後拋棄糟糠之妻。

張亮原本是河南鄭州的農民,早年娶了髮妻某氏。張亮參加瓦崗軍,後來又投奔李世民。張亮爲李世民立下大功,跟老戰友秦叔寶和程咬金一起,成了凌煙閣功臣。

秦叔寶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資治通鑑》記載,張亮官拜尚書、爵封國公,就覺得髮妻配不上他。張亮拋棄了髮妻某氏,改娶美女李氏爲妻。張亮功勞那麼大,李世民對他拋棄髮妻之事,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李氏外室上位,還不滿足,居然想當皇后。李氏攛掇張亮造反,企圖靠着丈夫,實現登上皇后寶座的夢想。張亮謀反未遂,被李世民下詔斬於西市。

來俊臣出身也不高貴,早年娶妻某氏。來俊臣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就拋棄了髮妻某氏,強娶五姓女太原王氏。再後來,來俊臣也被斬於西市。

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鑑》,歐陽修修撰《新唐書》,都記載了張亮和來俊臣拋棄髮妻,結果被斬於西市的典故。

武則天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司馬光和歐陽修的潛臺詞,就是說:“男人發達了,一定要善待共苦的髮妻。像張亮和來俊臣那樣,發達了就拋棄糟糠之妻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資治通鑑》樹立了張亮和來俊臣那樣的反面典型,也樹立了尉遲敬德那樣的正面典型。尉遲敬德發跡之後,李世民想挑一個公主嫁給尉遲敬德。

古代的公主,下嫁老功臣,是很常見的事情。李世民的親妹妹丹陽公主,就下嫁老功臣薛萬徹。李世民讓公主下嫁尉遲敬德,是符合禮法的事情。

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問題的關鍵是,尉遲敬德有老婆啊。公主金枝玉葉,肯定不能當小妾。尉遲敬德要想娶公主,就必須休了妻子。

《資治通鑑》記載,尉遲敬德面對公主的誘惑,對李世民說:“臣妻雖鄙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願也。”

古人云“富不易妻,仁也”。易,就是換的意思。男人富貴了,也不能拋棄糟糠之妻。尉遲敬德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做到了古訓的要求,所以被司馬光樹立爲好男人的典範。

今天的《婚姻法》,雖然沒有“娶時貧賤出時貴,不出”的條款,但是“前貧後富,不去”的禮制,依然是符合時代要求的道德標準。

一個女人,嫁給窮小子,爲窮小子生兒育女。窮小子發達了,就想着拋棄共苦的妻子,這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缺德事情。雖然法律制裁不了這種缺德事,但是我們可以用輿論撻伐這種缺德現象。

就算是你不去撻伐這種缺德事,也不應該鼓吹“夫妻差距越來越大,原配就配不上丈夫”這種論調。否則的話,就是“禮壞樂崩”的缺德幫兇。

本文史料來源:《禮記》《唐律疏議》《資治通鑑》《新唐書》。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版權公司簽約,委託版權公司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未經授權轉載者,版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