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樑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

       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當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展覽。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主題,緊扣改革開放40年曆程,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縱深感、羣衆獲得感、發展成就感,安排設計了6個主題內容展區,多角度、全景式集中展示改革開放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寶貴經驗,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部署,展現黨中央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政治魄力和堅定決心。

       展覽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飛船與空間站、月球探測器、多領域應用衛星等航天重器,也以模型、視頻、圖片等形式震撼亮相,集中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成爲展覽的亮點,引人注目。

       在關鍵抉擇、歷史鉅變、大國氣象等展廳的部分展板與顯示屏上,展示了黨中央對航天事業的親切關懷,航天精神與型號飛行試驗成功重要節點,以及航天科技集團的企業形象與員工風貌等。

       改革強軍主題展區展示了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戰略導彈、戰術導彈、無人機等武器裝備。2012年12月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就提出要求:“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信息化戰略導彈部隊”。展臺屏幕上播放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檢閱航天武器裝備的影像。

       航天專題展區《可上九天攬月》雄踞一樓中央大廳前方。

       專題展區中央和右側展示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飛天”艙外航天服以及我國未來空間站等載人航天成就。另一展區還播放着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對接時,航天員太空授課的3D影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論證並實施了載人航天工程,11名航天員先後飛天,圓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帶動了一大批相關技術的發展。2017年,隨着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圓滿收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計劃於2022年前後建成載人空間站。

       專題展區左側模擬了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的着陸器與巡視器(月球車“玉兔”)的工作場景。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預選着陸區域成功着陸,標誌着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球軟着陸的國家。隨後,着陸器和巡視器分離,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任務。嫦娥三號着陸器還創造了迄今爲止人類探測器月面工作時間的最長記錄。今年年底,嫦娥四號探測器將與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檔出征,實現人類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軟着陸。

       展區後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長二捆、長征三號乙是我國航天人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創造性地採用商業模式研製出的大推力捆綁式運載火箭,爲我國拓展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長二捆基礎上研製的我國首型高可靠、高安全火箭長征二號F,和長征三號乙一起,支撐了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建設;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將多型風雲、海洋、高分等衛星送上太陽同步軌道;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於2016年成功首飛,拉開了長征火箭更新換代的序幕,將支撐我國重大航天工程的進一步開展;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綜合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運載火箭的先進水平,研製成功後,可滿足未來較長時期國內深空探測、載人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活動的任務需求。

       高分三號衛星模型也在中央大廳前方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即“高分專項”)的工程建設一路高歌猛進,高分一號、高分二號、高分四號、高分三號、高分一號02/03/04星、高分五號、高分六號等一系列衛星先後發射成功,我國自主獲取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的能力大幅增強,打破了國外對多種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的壟斷,數據有力地保障了現代農業、防災減災、資源調查、環境保護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需求,見證着砥礪奮進的新時代新氣象。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星座模型在中央大廳展出。多年來,航天科技集團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射任務中保持着“全勝”的成績,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北斗區域導航衛星爲我國國家安全、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救災減災等各領域提供着優質服務。此外,我國北斗系統還積極走出國門,實現中俄、中美以及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衛星導航領域的合作。如今,北斗系統進入全球組網密集發射期,航天科技集團已圓滿完成17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的發射任務,年底前還將發射2顆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風雲四號、風雲二號H等衛星以模型的形式在不同展廳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迅速發展,航天科技集團成功抓總研製併發射了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4型17顆氣象衛星,使我國成爲世界上爲數不多的同時擁有太陽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新一代氣象衛星已達國際先進水平。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爲我國氣象預報、防災減災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爲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在大國氣象主題展區展示了代表我國通信衛星事業和整星出口業務跨越式發展的東方紅四號衛星、我國首顆高通量衛星實踐十三號、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首個天基平臺張衡一號衛星、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等一系列科學實驗與應用衛星;以航天粉煤加壓氣化爐(“航天爐”)爲代表的應用於能源、環保等領域的航天技術應用產業也以模型等形式展示。

       據悉,“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已對公衆開放,近期實行免預約參觀。

來源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綜合報道

《測繪學報》2018年第10期網刊發佈

緬懷!看一看金庸先生筆下的的江湖地圖

你的學校排名多少?USNews 2019世界大學排行榜出爐,161所中國高校上榜!

關於公佈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的通告

39歲才成爲研究生,後來的他成爲兩院院士,來聽聽李德仁院士的故事

聽李德仁、楊元喜、龔健雅三位院士講述“我的科研故事”

看《延禧攻略》,還需要配合這份故宮地圖!

從武漢大學到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張克非:身在異鄉,情牽故土

院士觀點| 楊元喜院士:北斗系統的創新一定要強調應用!

《測繪學報》 “數字攝影測量與機器視覺專輯”在CPGIS2018北京論壇發佈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衆號中搜索「測繪學報」,關注我們,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學術前沿動態。

歡迎加入《測繪學報》作者QQ羣:297834524

進羣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