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日本若想執行南進策略,絕對繞不開美國,在偷襲珍珠港之前,美日的關係也不太友好,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戰鬥,但以經濟、資源封鎖間接的制約了日本。1941年7月,日本拒絕美國撤出中南半島和中國軍隊,美軍對日本開啓禁運政策,讓日本陷入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前期憑藉美國的各種資源和政治支持,一旦這個支持破裂,那麼侵華戰爭就成爲了一個大泡沫。

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強大的美國從中立改變態度向軸心國宣戰,從而使二戰的均勢打破,導向同盟國有利的局面。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日本政府不懂嗎,爲何如此糊塗,僅僅是因爲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造成日本的賭徒心理賭上一把嗎?其實日本是在走投無路下才選擇偷襲珍珠港的。
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的連年消耗,讓資源匱乏的日本經濟瀕臨崩潰,購買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的能力已近於枯竭。到1941年,按美國駐日大使的說法,日本可用於支付的外匯只相當於2萬德國馬克。(約瑟夫·C·格魯《使日十年》)
在這樣的絕境下,日軍在中國當然難以維持戰爭局勢,找新的戰略資源就成了首要的目標,資源豐富的東南亞不僅有食之不盡的大米,還有采之不竭的石油、銅,錫、鐵、鎳,割不完的橡膠。
而日本若想執行南進策略,絕對繞不開美國,在偷襲珍珠港之前,美日的關係也不太友好,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戰鬥,但以經濟、資源封鎖間接的制約了日本。蘇聯雖然資源豐富,只是日本根本無暇顧及蘇聯,也無力招惹。
1941年7月,日本拒絕美國撤出中南半島和中國軍隊,美軍對日本開啓禁運政策,讓日本陷入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前期憑藉美國的各種資源和政治支持,一旦這個支持破裂,那麼侵華戰爭就成爲了一個大泡沫。
畢竟侵華戰爭需要大量的資源,美國斷了日本的“資源鏈”。擺在日本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吐出之前吞下的,讓美國來低價抄底,那麼日本軍部勢力必定受到空前的衝擊,一條是賭國運,用東南亞地區的資源來彌補缺口。
對於美國來說,日本怎麼做都不會太壞,畢竟兩國的實力差距太大了,戰爭持續的越久,日本戰敗的可能性越大,就像山本五十六說的:“打六個月到一年沒啥問題,兩到三年就沒轍了。”
日本乾脆孤注一擲,兵發東南亞,也成爲了美日矛盾的爆發點。
珍珠港事件並不是關鍵,東南亞纔是,當時荷屬東印度一年石油年產量高達800萬噸,是日本的20倍,菲律賓盛產橡膠,澳大利亞鐵礦充足,日本想要吞下整個東南亞,突襲珍珠港是想趁機奪去殖民地,讓美國沒有力量去支援東南亞戰役,趁機奪去殖民地。
只是日本沒想到美國會全面加入戰爭,導致了最終的失敗。雖然結局如此,不能說日本不行,相反在戰爭中戰略錯誤判斷是很常見的。能夠像《論持久戰》這種準確地預測出對手的作戰意圖和未來戰略,肯定是軍事天才,但只能基於現有信息而做出最合理性的戰略判斷,也不能說是蠢才。
總結起來說,偷襲珍珠港從軍事上來說,我並不認爲是一次愚蠢的舉動。但日本人在制定作戰計劃時的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美國人沒有選擇投降而是戰鬥到底,同時美國也意識到了日本戰鬥力的不可持續性,對於日本這種沒有足夠的能源儲備的國家來說,其失敗的命運其實從全面戰爭發起的那一刻就已經失敗。因此這個看起來明智的舉動最終招致了日本的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