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因爲在國際賽場上一直沒能踢出國人的期待,中國國家隊不幸淪爲了羣衆的“痰盂”,不管是看不看球的,只要看見“中國足球”四個字,上去罵一頓就完事了。不過有人就回懟了:“中國球迷整體水平還不如中國足球呢。”這些人通通最終只是孤立無援,淹沒在了廣大喫瓜羣衆的吐沫星子裏。不過,要說到球迷文化的建設,中國球迷的確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慢慢細說了。

雖說在中國踢球的孩子有限,但要說起中國的球迷數量,那還是有相當基礎的。早在1977年,擁有貝利和貝肯鮑爾兩大巨星的紐約宇宙隊在北京上海踢了兩場比賽,當時的中國球迷爲了能看中國隊和世界巨星一爭高下,愣是把體育場坐了個人山人海,其火爆程度遠遠超過如今巴薩皇馬訪華。而這次訪華之行,也給貝利老他老人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貝利一直都堅定地認爲中國足球早晚會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當然,貝利老爺子的祝福,我們還是希望收到的少一些。

不過說起足球在國內的發展史,還要追溯到清朝時期。老外們把足球帶到了中國,當時上海的球隊大多是外國人組成的球隊,1895年在聖約翰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由中國學生組成的校隊大概是可考最悠久的中國球隊,在7年後,南洋大學(如今的交通大學)也組建了自己的球隊,這兩支球隊每次碰上,都會吸引衆多的市民前去一觀風采,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可以算是中國足球裏最早的德比戰。而關於這場比賽的火爆程度,當年的文章如此記載:年年萬人空巷,轟動社會一時。法租界的電車,也要特別多開幾次,拖車也要多掛一輛;徐匯的小店,也就多添一點收入。南洋球場上熱鬧的情形,好像是北京中央公園的市民大會,上海公共體育場外交後援大會。在那個年代還有一句話“聽戲就聽梅蘭芳,看球就看李惠堂。”能與國粹大師所相提並論,可見那個時代,足球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自然也是不低。

早年間在上海也有很多足球盃賽在進行,不過鑑於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在1926年之前,這些洋人之間組織的比賽並不歡迎中國球隊的加入。但在那之後,中國人自己的球隊逐漸增多,其中30年代成立的東華隊擁有“鐵腿”孫錦順以及後來爲國捐軀的陳鎮和等多位名將,是上海數一數二的球隊。東華在比賽中多次力挫洋人球隊,揚了中華兒女的志氣,也正因如此,當時的上海,市民們對於東華隊可謂是趨之若鶩。

隨着東華接連拿走洋人的冠軍頭銜,上海法租界的洋人們開始在裁判上下了功夫,1941年,在東華與上海外租界巡捕組成的西捕隊的比賽中,裁判過於偏袒西捕隊引起了中國人的不滿,最終引發了現場的大規模衝突,這也算得上是中國足球早期比較有名的一次球迷衝突事件。

遺憾的是,隨着日軍的炮火蔓延到了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中國的足球活動慢慢走入停滯,許多知名球星也暫別綠茵場,投身到保衛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去了。像是譚江柏,就在前線負責運輸抗日物資一直到抗戰勝利,戰後定居香港的他生下了一代歌王譚詠麟,譚江柏一直到2006年纔去世,2002年國足亮相世界盃的時候,已經九十多高齡的譚江柏激動不已,彷彿時光回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參加奧運會的時候。

譚江柏很幸運,他的隊友陳鎮和最終命隕長空,再也沒有見證祖國的復興。與今日中國在國際上的強大不同,那個年代的中國,依然是百廢,卻還遲遲不能待興,上海、香港等城市也早已淪爲了洋人的地盤。然而因爲足球,讓中國人在黑暗當中看到了一絲曙光。李惠堂、孫錦順、陳鎮和等球星在賽場上接連勇挫這些在平日飛揚跋扈的洋人,讓在生活中低聲下氣的中國人民們找到了自信,收穫了堅強。那個時代,球迷文化在中國還是處於混沌的狀態,但那時的中國足球對待足球所特有的熱情,卻爲日後中國足球自己的球迷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調。

在那個時代,中國人需要用體育來振興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而足球作爲世界第一運動自然也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也正因如此,在日後的歲月裏,中國的球迷文化的發展走了一段彎路。至於這其中的那些故事,讓我們下回再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