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根据1841 年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会议记录,于次年10 月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立法机关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拾枯枝等习惯权利,系统提出自己的森林立法观。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革命生涯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席卷德国, 推动该国容克地主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剧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赤贫化。饥饿驱使贫民到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一些人破坏猎场和牧场。虽然有1826 年《普鲁士刑法典》对擅自砍伐和盗窃树木行为的严厉处罚,但上述事件仍有增无减。而许多人这样做竟然是为了被送进拘留所领一份监狱口粮,正是饥饿和无家可归才迫使人们违反林木管理条例。

1836年,在普鲁士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的有15 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面对这种相当严峻的社会形势,普鲁士统治者不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出台一个更严厉的法案, 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也升格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马克思根据1841 年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会议记录,于次年10 月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立法机关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拾枯枝等习惯权利,系统提出自己的森林立法观。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报纸的主编职务。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认清政府的丑恶,并在寻找时机,继续同政府作坚决抗争。

1843年《莱茵报》发行许可被普鲁士国王撤销,因为马克思在报上发表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引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茵报,马克思因此失业。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厂主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思的活动与生活,马克思做学问思考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经常拖延要交给报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在民主社会,国家是靠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在专制的国家里,没有民主,国家意志由专制者来制定,国家意志就是专制者的意志,所以专制者国王就是法律。民主的国家里法律有高于一切的权威,而在专制的国家里只有国王一人的权威。民主的国家里掌握立法权的是广大人民,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立法。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一论断被邓小平概括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马克思

中国的青年精神以五四精神为核心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学习马克思的精神,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图/来源网络

文/梁爽

制/景英欢

审/王慧娟

校/种正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