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社論 在民營經濟座談會之後,一大波利好民企的政策在路上。央行承諾拓寬民企融資途徑,銀保監會設定新目標,在新增貸款中大幅提高對民企貸款比例。最高法通報,將繼續加大甄別糾正涉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冤錯案件,儘快發佈保護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的第二批典型案例。

  政策預期空前提升之時,我們卻願意看到更多理性和冷靜。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首次提出“一二五”目標時,銀行股應聲大跌。直到監管人士出面澄清纔算消停。“一二五”目標即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三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根據監管人士的說法,這並非硬性考覈目標,也不會要求每家銀行必須達到。這種“誤讀”或屬偶然,但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我們該怎樣對民營經濟好?扶持民企應該拿出怎樣的政策?一位民營企業家說,我們只需要公平待遇,不需要特別的優惠。我們相信這代表了企業家的普遍訴求。

  爲了扶持與鼓勵民營經濟,決策部門曾先後發佈了若干“非公經濟36條”,這些政策內容概括成一句話,就是一視同仁或非歧視的公平待遇,沒有一項政策包含特殊的偏向和優厚。這與最近熱議的“監管中性”基本理念大體相似。銀行業集體誤讀監管言論並引發市場恐慌,就是誤認爲行政力量將介入銀行微觀管理,甚而直接決定信貸投向。作爲上市公司,這些銀行當然應自主爲其經營決策負責,爲股東創造價值。一旦原有的風險管理體系和定價原則被打破,誰爲可能的風險擔責?

  當前一些民企因各種原因陷入困境,政府出手救助可謂非常舉措,意在可以讓這些企業緩一口氣,助其度一時之困厄。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期望各地政府主動走上前臺,我們希望他們可以創造有利的條件,引導市場主體參與進來,以商業方式完成救助,讓利益相關者各得其所。政府之手介入,重要的是幫助市場參與者修復信心,使市場這架機器恢復正常運行。不打破市場通行規則,不破壞市場定價原則,是這種救助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

  監管者應該信奉這樣的理念:對民企來說,最大的利好永遠是公平待遇。實事求是地說,民企眼前的困難與前期政策偏差有一定關係。央行行長易綱曾坦陳,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慮不周、缺乏協調、執行偏離,強監管政策效應疊加,導致了一定的信用緊縮,加大了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即使從這個角度看,民企需要的也絕非更爲特殊的政策優惠。

  我們以爲,就扶持民企的政策措施而言,監管者應該有足夠的誠意反省前期政策的缺失和不足。市場需要看到監管者正在做出的調整和改變。比如,如何保證今後的政策制定更多地聽取來自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執行中一旦出現偏差,誰來糾正,糾錯機制怎樣觸發?強監管效應疊加說到底是監管協調的問題。過去我們關注的重點是避免監管盲區,現在怎樣更好地協調各監管部門的動作,避免因監管疊加觸發處置風險的風險?對民企來說,如果監管者秉持對市場的敬畏之心,以更爲科學的方式制定和執行政策,其實也是一大利好。提升民企信心,監管者可以做的顯然更多。

  簡而言之,有利於民企發展的政策措施,都應該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都應該符合市場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個別或者部分企業的特殊優惠,意味着對大部分企業的不公平。當市場的選擇權被剝奪的時候,沒有真贏家。歷史早已告訴我們,一旦市場無法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民企會面對怎樣的生存環境。民企生來就屬於市場,也只有市場能夠成就他們的夢想。

  社論經濟觀察報特約撰稿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