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著名的一个“株连九族”的案例,就是明朝的方孝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株连十族”的人。然而一个人的家族最多也只有九族,为了达成明成祖这气急之下的旨意,下面的官吏直接把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充作所谓的“第十族”,同方孝孺的家族一起押赴刑场斩首。

中国古代的刑法都极为严苛,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权力不受威胁,统治者往往会对触犯法律的人进行重罚。同时为了避免罪犯遭到刑罚后,他的家族对统治者进行报复或者造反,也为了杜绝一些包庇的行为,就出现了“连坐”的法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株连九族”。

“九族”是亲属的统称,上至高王母,下至玄孙,基本囊括了有近亲血缘关系的所有亲属。随着时代的变迁,“九族”所包括的范围也有了变化,不再单单的意指亲属,而是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而“株连九族”,指的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要被牵连,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

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株连家族的刑法。《尚书》中记载,夏启和商汤都曾经在出征前立下军法,如果战场上有抗令的人,就将犯人和他的儿子一起处死,这就是“罪人以族”。作为看重亲族血缘关系的古代中国,一人犯法祸及族人的“族刑”,无疑是对犯人的极大震慑。历朝历代也都对株连家族的刑法非常重视,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刑罚体系。

最著名的一个“株连九族”的案例,就是明朝的方孝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株连十族”的人。明朝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攻入北京城,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成祖招来建文帝的旧臣,当时的翰林院学士方孝孺,让他给自己草拟登基的诏书。

不料方孝孺怒骂朱棣篡权夺位,誓死不肯合作。方孝孺的顽固彻底激怒了明成祖,指着方孝孺问“汝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也是硬气,怼了一句““便十族,奈我何?”。方孝孺这句话虽说是把自己的文人气节彰显的淋漓尽致,却也害苦了父老亲朋,盛怒之下的明成祖直接下令株方孝孺十族。

然而一个人的家族最多也只有九族,为了达成明成祖这气急之下的旨意,下面的官吏直接把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充作所谓的“第十族”,同方孝孺的家族一起押赴刑场斩首。方孝孺一案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株连之罪的一个案例了,方孝孺一人获罪,873人受到牵连受刑,也体现了封建王朝刑罚的残酷。

但是很多人会疑惑,在信息极度不发达的古代,如果知道亲人犯了株连家族的刑法,家族人为什么不提前逃走,远遁他乡隐姓埋名,或是逃到山林之中避祸呢。其实看似逃跑很容易,但其实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非常完善,进出城市或者关隘,有时候还需要提供关凭。同时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人口流动很少,陌生的外来人口也会引起当地人的警觉,上报官府,对其进行身份的检查。至于深山老林则是更不可能,古代的中国山野之中猛兽横行,普通人根本无法在深山之中生存。

所以对于受到亲属牵连的人,逃跑根本不现实,受到通缉被捕还会罪加一等。留下来反而还有一线生机,比如案情出现转机,或者适逢朝廷特赦。所以一般的人都不会逃跑,但这也是万般无奈下的“聪明之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