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工作和生二胎的原因,莉莉女兒的主要養育者就是奶奶,長期和奶奶相處,而媽媽的陪伴少之又少,孩子的依戀關係也就發生了轉移,把情感寄託在奶奶身上了。只有不瞭解孩子的媽媽纔會這麼沒有默契,經常陪伴孩子的父母肯定會知道他的想法。

其實,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是有科學依據的。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拍過一部簡短的黑白影片,主要內容就是跟蹤拍攝一羣無法被媽媽長期照顧的嬰兒。

一些嬰兒的媽媽在生下他們的頭三個月親自照顧,然後把孩子交給育嬰園的護士。

在媽媽剛離開的前幾天,大多數孩子還能愉快地玩耍或微笑,大概一週後,他們發生了變化:不是反應遲鈍、面無表情,就是臉上寫滿恐懼。

施皮茨認爲,育嬰園的護士們工作繁忙,每個人平均要照顧7個小嬰兒,並且她們大多是因爲工作而履行照顧義務,並不能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所以不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還有一些嬰兒,交給家裏其他養育者照顧,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會給孩子充足的愛和關注,慢慢的,孩子會把對媽媽的依戀,轉移到這些養育者身上。

因爲工作和生二胎的原因,莉莉女兒的主要養育者就是奶奶,長期和奶奶相處,而媽媽的陪伴少之又少,孩子的依戀關係也就發生了轉移,把情感寄託在奶奶身上了。

孩子和家裏老人更親,並不能歸因於他們給的愛太多。

最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孩子長期缺乏與爸爸媽媽的溝通和交流,彼此沒有建立起足夠親密的關係。

想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前提是孩子能夠和爸爸媽媽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

演員章齡之,曾經在綜藝節目中參加了一個心理實驗:劃掉「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心理老師讓她在「爸爸媽媽、外公外婆、丈夫、孩子、朋友」中依次劃掉一個人,最後人生只能留下一人。

令人意外的是,她首先劃掉了爸爸媽媽,最後只剩外婆的時候,她很認真地說:「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人,我要我外婆,我很愛她。」

章齡之的父母,在她1歲的時候就去了日本,她從小跟着外公外婆長大,在她心裏,外公外婆就是第一位。

她向心理老師坦誠:「我心裏有很多缺失,每次很累的時候,我會去外婆家跟她睡個午覺,就是躺在她身邊,我就覺得我充電充完了。」

直到結婚有孩子後,她纔有點理解父母的做法,在丈夫的鼓勵下,她慢慢敞開心扉,接受父母。

心理學家說,孩子幼年時期,是和父母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很難再和父母親近。

在《媽媽是超人3》節目中,節目一開播,網友就看到黃聖依和安迪生疏的母子關係,任媽媽百般討好,安迪就是不領情。

作爲媽媽,黃聖依不知道安迪愛喫什麼零食,不清楚安迪的飯量,甚至連安迪的年齡都差點記錯。

而安迪在節目中,挑剔媽媽準備食物沒有自己喜歡喫的;嫌棄媽媽準備的早餐;拒絕媽媽給買新衣服;還拒絕牽媽媽的手......

甚至還說,「我不喜歡她陪我。」

其實,安迪3個月大的時候就由奶奶照顧。爲了他,奶奶甚至在家裏建了他喜歡的遊樂場、滑雪場。

節目中,從奶奶悉心照顧孩子生活起居和安迪聽話的樣子就能看出來,安迪對奶奶充滿了愛和依戀。

而媽媽黃聖依因爲工作原因、明星身份,就把3個月大的孩子送到奶奶那裏,幾乎沒有陪伴孩子,對孩子的瞭解也是少之又少。

在問答環節中,黃聖依對於兒子相關的問題她基本都不熟。

有一個問題:在安迪的腦洞裏,月亮上有什麼?

黃聖依想了半天,說是:兔子。

而安迪的回答是:隕石、行星、空間站。

只有不瞭解孩子的媽媽纔會這麼沒有默契,經常陪伴孩子的父母肯定會知道他的想法。

當被問到「爸爸、媽媽、弟弟最喜歡誰?」

安迪選擇了「最喜歡弟弟」,然後馬上加了一句:奶奶,第一喜歡奶奶。

你看,在孩子的世界,誰陪伴自己的時間最多,就和誰最親。

武志紅的《爲何家會傷人》說過:

如果在3歲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週,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轉的。

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小時候,如果晚上停電或者自己半夜醒來,睜開眼看到一片漆黑,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叫媽媽爸爸,如果沒有及時聽到他們的聲音,我們就會哭。

孩子在3歲前,他們的世界裏幾乎只有爸爸媽媽,而大部分寶寶在1歲以內對媽媽的反應會不同於其他人,比如看到媽媽來的時候會笑得更開心,更願意發出聲音,眼睛會一直追隨着媽媽。

這是因爲寶寶與媽媽之間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這種感覺就像胎兒在媽媽肚子裏用臍帶相連一樣安全。

當孩子3歲後,會有其他小夥伴走進他們的生活,或者他們要去幼兒園了,這時候很多孩子也會嘗試獨自睡覺了,對父母的陪睡也沒有那麼強烈的需求了。

有句話說的好:孩子跟誰睡,誰陪伴孩子的時間長,孩子就欠了誰的感情債,誰就有教育孩子的權利。

所以,在孩子適應分房前,爸爸媽媽儘量陪孩子一起睡。

當然,陪孩子一起睡,不一定是說和孩子一張牀,也可以是大小牀,孩子在父母的身邊。

如果之前因爲各種原因,沒能和孩子一起睡,那麼請花一些心思,多一些嘗試,讓孩子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1. 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

如果準備彌補對孩子安全感的虧欠,父母一定要在白天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讓他對和父母相處充滿更多的期待,從依戀的程度上認可、接受我們。

依戀感的再度轉移,必然要經過一個過渡期,孩子會因爲習慣的原因,在剛開始的幾天出現哭鬧的情況。

我們一定要有耐心去安撫,或者講一些他們喜歡聽的故事轉移注意力,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從心裏確定自己在這裏睡覺也是安全的,從而慢慢建立起和父母之間的依戀感。

2. 和其他養育者做好溝通

突然讓孩子和我們睡,除了孩子,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心裏也是很難接受的,我們可以和他們溝通,我們可以從老人負擔和孩子成長角度去溝通。

全家人在「誰陪孩子睡」這個問題上要達成共識。

之前,我侄子分房的時候,最難受的不是小孩子,反倒是姥姥。

嫂子就提前兩天說分開睡,姥姥根本還沒有準備好,接連3天晚上失眠,說孩子不在身邊,伸手摸不到了,自己很不習慣。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過期就再難彌補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白天忙於工作或者家務,其實也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更要珍惜晚上陪伴孩子的時光。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來,而不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我想爲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親自養育自己的孩子。

其實,孩子需要我們陪伴的時間很有限,仔細想想,也就那麼兩三年的時間,時間過得很快的,一旦錯過,可能會成爲遺憾。

也許有父母會說,我不是不想陪他睡,也不是不愛孩子,我現在努力工作,就是爲了給他提供更好的工作。

錢,是賺不完的,可時間錯過就沒有了。

當然,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如果實在做不到,那麼在孩子睡前也要多和他做一些親密的動作。

給一個溫暖的擁抱,講一個小故事,說一些屬於你們之間的話語,再道一句晚安。

孩子依戀你的時間其實非常短暫,所以千萬不要錯過,錯過了也許就會是遺憾。

趁孩子分房睡前,多陪孩子睡覺吧,讓孩子感受你的擁抱、撫摸、溫暖,感受來自你的安全感。

讓這種安全感陪伴孩子度過成長的一生,讓他更從容自信的長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