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 告

由於小龍蝦消費市場的異常火爆,這幾年小龍蝦的養殖面積也呈現大幅度增長的狀況,可是在養殖面積大幅度增加的背後,確是有很大一部分養殖戶並沒有取得所希望的養殖效益,本文經過對多個區域養殖狀況的調查瞭解,總結出決定龍蝦養殖效益的三大關鍵因素,希望能給從業者一點參考。

影響龍蝦養殖效益的三大關鍵因素:

成活率

翻倍率

起捕率

而導致“三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又有哪些呢?

一、苗種放養成活率低

苗種投放時,因長途運輸,離水時間長。蝦種鰓絲萎縮,放養時未經充分吸水處理,入池後蝦種因吸水過多而“脹死”。有些苗種是通過藥物誘捕的,放養後死亡率高。有的苗種是嚴寒的冬季投放,放養過程中直接被凍傷、凍死。

苗種宜就地收購就地放養,蝦苗放養要做到沿池四周均勻放養,布點均勻。長途運輸的蝦苗,放養時先將蝦苗放水中浸泡3~5分鐘,再放池邊2~3分鐘,反覆2~3次,讓蝦苗吸足水份後,再緩慢將蝦放入池中,可提高放養成活率,嚴禁投放藥物誘捕的苗種。

二、密度

年前放過種蝦,年初不賣苗導致密度過大,丁紅蝦。(種蝦建議30-50斤/畝,雌雄搭配一般按照3:1)

同一塘口多批次放養,規格不一,造成生長速度不能同步,攝食能力有強有弱,養殖過程中小龍蝦互相殘殺,養殖產量低。池塘養殖龍蝦,放養蝦苗60-100斤/畝,規格每斤60~100尾,成活率在6000尾/畝,蝦苗要求規格均勻,體質健壯,無病無傷,並一次放足,避免分批放養。

三、敵害生物多

因清塘不徹底,注水時沒有經嚴格過濾。蝦池中有青蛙、水蛇、烏鱧等敵害生物,攝食幼蝦,侵襲蛻殼過程的軟殼蝦;蝦池中有野雜魚如泥鰍、鯽魚等會搶奪蝦飼料的同時,導致池塘水渾濁,直接影響龍蝦養殖產量。因此養殖龍蝦的池塘,放苗前要用藥物徹底清塘,殺滅敵害生物,常用藥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餅等。(殺雜魚一年3次,第一次年初放苗前,第二次控制在第一批養殖結束5-7月份,第三次12月份)。

四、光照不足

許多低產蝦池中水草過多,覆蓋率過高,水體受光面少,水體流動量小,光照不足。導致養殖產量低,上市規格小。正常水草覆蓋率一般爲池塘水面的1/3左右。水草過密,可每隔10~15米用刀割一條寬3~5米通道,水草頭保持在水面以下,出水割掉(防止高溫水草的腐爛)。以確保有足夠的受光面。7~8月,水草腐爛後應及時補充水草,以滿足龍蝦生長和蛻殼的需要。

五、投餌量不足

由於放養密度高,投餌量不足,投餌方法不當,餌料營養不全面,大小規格不適口,造成部分龍蝦攝食不到餌料。一是造成龍蝦互相殘殺;二是因營養不良,造成部分龍蝦蛻殼不遂;三是造成部分龍蝦因索餌而逃逸。放苗當天可以投餵1%,每天增加,增加到5%,根據渾和夾草情況選擇加減飼料。

六、水質條件差

①稻草腐爛發臭。建議先改毒,殺菌,氧化。

②冬季水瘦,青苔滿池。建議首先抑制青苔,再培育蝦苗天然餌料。

③藍藻。建議提前預防。先調節水質,吸收池塘氨氮,亞硝酸鹽,杜絕池塘水質富營養化,預防高溫藍藻的發生。

④水位忽高忽低。蝦水位變化過大,水質不好,外界應激反應過大,蝦都有打洞,水位的穩定控制很關鍵。

養殖過程中若發現龍蝦反應遲鈍,遊集到岸邊,浮頭並向岸上爬時,說明缺氧嚴重或中毒,要及時注水或開增氧機增氧。

七、管理不善

一是池口結構不合理。1.坡比小,沒有淺水層,不利於龍蝦打洞以及脫殼生長,2.長寬結構不合理,導致起捕效率率低下;養殖小龍蝦的池口面積以10~30畝爲宜,坡比爲1∶3。大面積的正方形池塘,建議每寬30米起埂,長度不限。

二是防逃設施差,容易造成龍蝦逃跑;龍蝦愛打穴,要加固防逃設施,以防龍蝦逃跑。

三是捕撈不及時,造成部分龍蝦伏塘穴居而捕不到(可以通過加水淹出來)。

四是龍蝦隔年性成熟,9月離開母體的幼蝦到第二年的7~8月性成熟。6月離開母體的幼蝦到第二年的4~5月性成熟,人工飼養會加速性成熟。龍蝦性成熟交配後,雄性容易死亡,須及時起捕。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