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歷史上的趙匡胤在順利奪權之後,爲了防止“黃袍加身”這種事情在自己的身上重演,於是在一次與衆將領的酒宴之上,自導自演了一場所謂的“杯酒釋兵權”的好戲,這次事件的結果使他順利的達成了自己的目的,將各路禁軍將領的軍權收歸其手,看似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此刻的他也許還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一舉動卻給大宋朝帶來了一個難以啓齒的後遺症。

有一天晚朝結束之後,趙匡胤召集衆將領一起在宮中喝酒,席間突然感嘆道:“現在天下已定,可我自己卻感到自己做天子很艱難,還不如原先做一個地方的節度使快活!”
衆將領都被這句話說懵了,連忙問道:“陛下何出此言?”
趙匡胤接着說道:“大家都曾跟隨我一起出生入死,我也知道你們對我是沒有二心的,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把黃袍加到你們身上,你們到時候只怕也無可奈何了吧!”
衆將領這才聽出皇帝話裏有話,連忙一邊表忠心,一邊向他詢問對策,這時的趙匡胤就以良田財寶爲誘餌,暗示他們放下兵權回鄉享福,於是衆將滿口答應,並於次日全部上書請求回鄉“養病”,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大概過程。

這件事情的結果,按照一般的理解,當然是趙匡胤大獲全勝,只用了很小的代價,就解決了皇位潛在的威脅,但是就整個事情簡單點來說,是趙匡胤和禁軍將領二者之間達成了一種政治交換,既然是交換,雙方就必須都付出一些東西,將領們交出的是自己的兵權,而趙匡胤付出的代價更大,那就是無法消除的——貪腐之風。

我們就拿石守信來說,他是趙匡胤的結拜兄弟,著名的"義社十兄弟"之一,可以說是趙匡胤的左膀右臂,在軍中的聲譽極好,可自從“杯酒釋兵權”之後,來到地方赴任的他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史書中說他“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鉅萬”,也就是說他自從當上地方節度使後,什麼都不幹,一門心思的想辦法撈錢,數目非常的大,還爲了建造寺廟勞役工人且不發工錢,可以說與之前的他判若兩人。

那麼他又爲何要這麼做呢?《宋史》中評價道:“豈非亦因以自晦者邪?!”就是說, 石守信爲了不使趙匡胤猜忌自己,故意將自己打造成這麼一副“貪財”的形象,不光是他,其他被解除兵權的禁軍將領的情況也都差不多,到了地方之後欺男霸女壞事做盡,但只要不是太過火,趙匡胤都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此大宋各地上下貪腐成風,長此以往無異於自毀長城,不知道趙匡胤後來算過這筆賬沒,到底是划算還是不划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