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贾德没有背景,且又刚正不阿,不喜攀附权贵。在任期间,特别是在第二个总统任内,得罪了革命卫队,等于失去了执政基础。同时,由于其保守派的思维和强硬派的行为,又不能被伊朗温和派所容。特别是他在民众抗议活动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有冒犯哈梅内伊的映射,所以,失去了伊朗最高精神领袖的支持。在此情况下,内贾德将很难再重返伊朗政坛。除非伊朗政局发生“大变化”。
内贾德1956年10月28日出生于德黑兰东南郊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铁匠。因此,内贾德亦有“铁匠的儿子”和“平民总统”之称。内贾德自幼就很刻苦用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德黑兰工业科技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后成为德黑兰大学的一名讲师。尽管内贾德是一名学者,但他之所以能走上政坛却得益于两伊战争中的革命卫队经历。
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锤炼出了伊朗很多政界人士,比如现任总统鲁哈尼也有过两伊战争的经历。对于伊朗来说,两伊战争曾是它们的生死存亡之战,所以,在那段时期里,伊朗的所有“机器”都在围绕两伊战争运转。所以也就没有了“背景”的禁锢。正因为此,一些没有教士身份的平民才能在那一时期脱颖而出。内贾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两伊战争期间,内贾德曾一度官至伊朗革命卫队特种兵司令。这也为他后来能够得到哈梅内伊的赏识,得以获得总统参选资格埋下了伏笔。内贾德的政治家之路起于两伊战争后担任南部的库尔德市市长顾问任上,他为当时的市长提供了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方案,并取得了成功。这也使他在普通民众中的威望得到了提高,并被口口相传。也正因为这种民间的口口相传使内贾德在德黑兰市的底层民众中被“认可”。所以,他才能在2003年4月意外的当选了德黑兰市市长。
做了2年德黑兰市市长后,内贾德就参加了伊朗总统竞选,并且又一次“意外”的当选,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平民总统”。对于内贾德能够异军突起成为伊朗总统的原因,曾有国际问题专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内贾德“清新脱俗”的执政理念使德黑兰市的社会发展有了显著变化。(二),向普通民众的政策倾斜,赢得了弱势群体“代言人”的声誉。(三),德黑兰市是伊朗的首都,内贾德在市长任上的成绩自然很容易“辐射”到全国。(四),革命卫队的军旅经历使他获得了部分军人的支持。(五),革命卫队特种兵司令的身份使内贾德和哈梅内伊有过接触,正是由于哈梅内伊的赏识,才使内贾德获得了“特殊关照”,并因此获得了总统的参选“资格”。
由于内贾德没有“背景”,所以,在2005年的伊朗总统竞选之初并没有多少专家看好他。当时对他的预测是“坐三望二”。需要解释一下这个“背景”问题。在伊朗,所谓的“背景”是两个方面。一是教士身份。意即教士集团的关系。二是个人出身。意即家庭或家族势力。显然,内贾德既不是教士,也没有霍梅尼,拉夫桑贾尼,哈梅内伊后人那样的出身,内贾德也不是任何人的“嫡系”。然而,却由于“机缘巧合”获得了参选资格,也就在以上几个因素叠加所形成的“合力”推动下,以平民身份在2005年6月成为了伊朗的第八任总统。
从伊朗的国内层面来说,内贾德的第一个总统任期是平稳的。可是,在2009年内贾德谋求连任时却遇到了麻烦。一是因为过于强硬的对外政策所导致的国际制裁,使内贾德的一些经济政策难以推进和落实,招致了伊朗温和派(也称改革派)的反对。二是因为内贾德部分收揽了革命卫队的特权导致了革命卫队的“不支持”。在此情形下,依靠哈梅内伊的“权衡利弊”和底层民众的支持,仍然于2009年的伊朗大选中获得连任。
在内贾德的第二个总统任期中,由于以革命卫队和教士集团为代表的强硬派“不配合”,以及温和派的反对,内贾德的政策落实“大打折扣”,也导致了伊朗在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尴尬”。同时,由于内贾德的刚正不阿个性,也逐渐失去了哈梅内伊的信任。所以,内贾德的执政后期是在“维持”中度过的。
内贾德卸任后即重回了大学任教。而伊朗政局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哈梅内伊要调整政策,所以,推出了温和派的鲁哈尼上台执政。鲁哈尼和外长扎里夫都是改革派(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念是改善伊朗与欧美国家的关系,以合作的态度换取伊朗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为此,伊朗完成了和“五国一方”的“核协议”谈判,并签署了《伊朗核协议》。特别说明一下,“五国一方”是指“五常”及德国代表的欧盟。
《伊朗核协议》签署后,伊朗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因为,不仅欧盟国家解除了对伊朗的制裁,美国也“部分”解除了对伊朗的限制。可是,在2017年初美国共和党政府上台后,“伊核协议”问题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首先,由于美国共和党政府对奥巴马政府签署的《伊朗核协议》不满意,所以,也就将对伊朗制裁中解禁的那个“部分”又恢复了!以美国的体量,当时尽管只是恢复了那个“部分”,却也使伊朗的经济受到了巨大影响。随之,伊朗在2017年底和2018年年初的那段时间里,因为鸡蛋等食品供应紧张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和骚乱事件。而内贾德在这次事件中“不合时宜”的“发声”也导致了“被禁言”。
在鸡蛋供应引起的这次伊朗民众抗议事件中,内贾德虽然在名义抨击了鲁哈尼政府,但显然亦有映射哈梅内伊之意。因此,被哈梅内伊“约束”。自此后,尽管伊朗又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比如小商贩门店破产引起的抗议活动,以及燃油费提高引发的骚乱等事件,都没有再听到内贾德的声音。据内贾德儿子在社交媒体上透露的消息,内贾德现在很安全,但已经不能对时局发表意见。
2018年5月8日,美国退出了《伊朗核协议》,完全恢复了对伊朗的制裁。2019年5月2日以后,美国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对伊朗石油出口实行了“清零计划”。并派出航母游曳在波斯湾,在美军的中东基地部署了轰炸机,还在伊拉克挤压伊朗的渗透,也就所谓的“极限施压”。美国的极限施压导致了伊朗民生问题的凸显。特别是今年1月3日“定点刺杀”了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将军后,引发了伊朗国内的一系列变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误击”事件引发了民众的抗议活动,导致了矛头直至哈梅内伊。二是民生问题导致了伊朗民众的不满。三是以革命卫队为骨干的伊朗强硬派“卷土重来”,并在此次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
在“误击”事件刚过和疫情刚刚来临的节骨眼时刻,伊朗举行了四年一度的议会选举。在总共290个议席中,强硬派(保守派)赢得了220个席位。显然,强硬派将左右伊朗政局,在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温和派的鲁哈尼政府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和内贾德同时期的穆罕默德·巴吉尔·卡利巴夫已经成为强硬派代表,很可能会出任下一届伊朗议会议长。鉴于伊朗强硬派的强势回归,人们便想起了同是强硬派的内贾德,有人提出了内贾德是否会“东山再起”的问题。其实,此一时彼一时,此强硬派已非“彼强硬派”。
客观的说,此次在伊朗议会中大获全胜的强硬派已经和内贾德那时的强硬派“大相径庭”。那时的内贾德虽然以强硬派著称,但他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硬派。在伊朗,真正的强硬派是指教士集团中的保守派。而所谓的温和派是指教士集团中的改革派。大前提是它们都是教士集团。伊朗保守派(强硬派)的基础力量是革命卫队。改革派(温和派)的中间力量是鲁哈尼这些具有教士身份的精英人士。而内贾德连教士的身份都没有,所以,他既不属于正统的强硬派,也与温和派没有关系。直白的说,内贾德及其支持者只是伊朗的第三方势力。
伊朗是个政教合一国家。尽管内贾德是个伊斯兰价值观的坚定维护者,但既无教士身份又无显赫背景的他,如果一旦“跌倒”,则很难东山再起。退一步说,即便是内贾德“重归政坛”,但如果缺乏伊朗两大势力的支持,他也很难打开局面。再者,内贾德总统任上曾实行的强硬政策也未必就能解局伊朗现在面临的困境。事实上,伊朗的困境,多半都是因为和美国的缠斗,导致美国的制裁所致。如果内贾德上台后仍然继续过去的强硬政策,那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呢?
内贾德是2005年6月就任伊朗总统的,同年9月份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台时,他就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言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强调伊朗有发展和利用核能的权利。二是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平”。从这两点来分析,伊朗显然是要发展和开发核武器。这显然不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于是,伊朗遭到了国际社会十年之久的制裁。直到鲁哈尼和“五国一方”签定了《伊朗核协议》,伊朗的国际关系才得以缓和。假如内贾德上台后仍然实行过去的强硬政策的话,可以很肯定的说,仍然不会被国际社会所认可,这个国际社会并不仅仅是特指美国。因为,不能再有新国家拥有核武器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综上所述,根据伊朗目前的政治生态,内贾德将很难再重返伊朗政坛,除非伊朗政局发生“大变化”。换言之,即便是内贾德东山再起,美国也不会因为内贾德的强硬政策就“偃旗息鼓”,只会对伊朗采取更严厉的打压手段。那样的话,伊朗面临的形势仍然具有“不可测”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