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一門藝術,一點不假。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說話,操守低下也可以很擅長說話。

人是感性的,有七情六慾,誰也無法逃脫,同樣一句話,怒其言和樂其言味道是不一樣的。

自古至今,禍從口出者衆多,福從口來者也不少。想要學會說話分三步走:先走進對方心裏,再管住自己嘴巴,最後用心去說話。


一、走進對方心裏

生活中大多矛盾直接的導火索就是來自於不會說話,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非常細膩,一言不慎就可能讓家庭的空氣瞬間爆炸。很多婚後的小兩口,經常吵架,爲什麼呢?

你可以對比一下,婚前你們爲什麼那麼甜蜜呢?其實你們是可以過得很開心的,戀愛的時候是多麼幸福就是證明。婚後爲什麼是如此這般呢?大多數原因歸結於有老人小孩的參與,有工作生活的各種壓力等等,這些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因素呢?

我看未必是吧,回想一下,在戀愛的時候,你是不是非常的小心翼翼,謹言慎行,非常的注重觀察呵護對方的內心變化,對方心中有一點的波瀾,你就會浮想聯翩,心中立馬醞釀出各種方法去應對這種變化以求得對方的開心,說話尤其注意措辭,生怕那句說錯了,甚至經常用試探性語言揣摩彼此。

再回想一下,婚後的生活場景吧!你是不是經常口不擇言,不再那麼謹言慎行,隨意發泄情緒,出口傷人?不再過多關注對方的心理變化,覺得都是夫妻了,何必太在意呢?彼此的心越來越遠,不再像戀愛時候,恨不得鑽到對方的心裏面。


爲什麼這麼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人是感情動物,話語是最容易觸動感情變化的,所以你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方的感情變化。

有些人感情非常細膩,屬於林黛玉型的,那你說出的話,應該五思而後行;有些人感情比較粗獷,屬於魯智深型的,那你說的話,應該三思而後行。對待不同性情的人,說不同程度的話,總之,就是要先走進對方的內心,照顧對方的情感,然後再去琢磨怎麼去說話。

比如對方正在氣頭上,那你說話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意了,要看準對方情緒去說話,效果就會好一些。一個人正在難過的時候,你就不能再講一些讓他更難過的話,否則就是雪上加霜,傷口撒鹽了。下面一則故事,很有意思。

古時候,有一個皇帝,他的兒子夭折了,皇帝非常悲傷,便對身邊以爲大臣問道:“世間何事最苦?”這個大臣如實回答:“世間喪子最苦。”皇帝一聽十分惱火,拍案怒斥,大臣深感性命不保。皇帝接着又問:“世上何事最難?”大臣心想,這次再答不對,小命就玩完了。於是靈機一動,說道:“世上說話最難。”皇帝聽了,便饒恕了他。

伴君如伴虎,說話更是需要小心謹慎,大臣說話的時候,一定是非常注意皇帝此時的心理變化,這樣就採用適當的方式說出來,對方纔可以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管住自己嘴巴

說話要謹慎,你真的謹慎了,管住自己嘴巴,你的生活就會多發一份幸福,少一些災禍。

王陽明曾說“言不可盡善,善不可盡言。”

王陽明認爲,講話不可以直講好話和親近的話,讚揚的話也不能全部都的說出。

好話講的太過了,就容易弄巧成拙,難有迴旋餘地。現實生活中可能有這一種感覺,面對一個一直稱讚你的人,你的感覺一定是在想,此人這樣奉承你,一定是有事想要請你幫忙,或者你會感覺此人太虛僞,逢場作戲。其實“好話說多了,不如不說。”

季羨林用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假話全不說,真話說一半。”

說假話,不好。尤其是親人之間的,說了謊話,一般都是可以感覺到的,很多矛盾都是因爲謊話產生的。親人之間更加應該坦誠相待,即便是你覺得說出真話很難,你可以選擇不說,但是一定不要說假話,一個假話需要另外一個假話去圓謊,遲早是要露餡的。

真話說一半,非常的有道理,同事相處的時候,有時候糊塗一點是應該的,真話全部說出是非常容易傷人的。


三、用心去說話

孔子有句話說的很精闢:“可爲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大意是: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話說多了不好,說少了也不好,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我們說不同的話,口要擇言。

此刻說話,一定要用心考慮當下時刻對方的心理變化,然後用心去說出自己應該說的話,不應該說的一點都不要說,管住自己的嘴巴。

想要學會說話,先要走進對方的內心,然後管住自己的嘴巴,用自己的內心去講話,這樣講出的話,大抵是有效果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