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人才济济,不论是军人还是文人,都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作为上世纪的文化先驱者郭沫若,留给了后人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他在文化领域、历史学、考古学都有着很深的造诣,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惊叹的。

郭沫若先生才识过人,国学底蕴丰厚,对古代的甲骨文、青铜器等都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就他所写的几本书而言,对历史学的贡献很大。

不过郭沫若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尤其是在考古研究过程中,对于古墓的破坏也受到了世人的议论。

定陵遭遇挖掘,万历皇帝和其2位皇后尸体腐烂,棺椁被丢弃在山沟

众所周知,古墓是中国的瑰宝,它蕴藏着当朝的文化,所以对于古墓的挖掘都需要小心谨慎。可是郭沫若却不同,他对墓室里的历史文物和宝物充满了好奇心。不论古墓是否会遭受破坏,他都会一探究竟。

最起初,郭沫若只是对普通的古墓感兴趣,可是久而久之,普通的古墓已经无法满足他的好奇心。

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的陵墓是具有考古价值的,尤其是千古一帝的陵墓,更是蕴藏了价值不菲的宝物。郭沫若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开始对帝王的陵墓起了觊觎之心。

定陵遭遇挖掘,万历皇帝和其2位皇后尸体腐烂,棺椁被丢弃在山沟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古人对死后“保全尸”的概念尤为重要,入土为安是古人对已故之人的一种尊重,尤其是古代帝王,他们身份尊贵,陵墓就成为了另一个世界的皇宫。

可是王公大臣的陵墓都会伴有大量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就成为了盗墓贼的目标。虽然盗墓在古代是极度排斥的,可是盗墓贼经受不住宝物的诱惑,自然就不会顾忌那么多了。

比起盗墓,考古却恰恰相反,其目的也大相径庭,然而郭沫若的考古行为却引发了世人的争议和批判。

定陵遭遇挖掘,万历皇帝和其2位皇后尸体腐烂,棺椁被丢弃在山沟

解放后不久,郭沫若向政府提出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的要求,刚开始有不少人都提出反对意见。由于当时的考古挖掘技术尚不成熟,即便挖掘成功,也难以保证陵墓内的物品能够完好无损。

可是郭沫若却固执己见,还是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认可。最初定陵并非郭沫若和吴晗等人的目标,他们原本想要试探挖掘朱棣的陵墓,由于朱棣的陵墓规模庞大,所以郭沫若只能先从定陵着手,开始了他对帝王陵墓的考古之路。

定陵遭遇挖掘,万历皇帝和其2位皇后尸体腐烂,棺椁被丢弃在山沟

同年,定陵的挖掘工作由此展开,挖掘初期阶段的工作十分顺利,郭沫若带领的考古队进入墓室后找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例如字画、丝绸以及金银珠宝等等。

不过墓室一旦被挖掘,墓中的历史文物就会遭遇外界空气的氧化,很快,这些珠宝字画开始腐化,由于当时的保护技术尚未成熟,很多历史文物都没有能够成功保存,这也让当时的考古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就连当时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副棺椁都被丢弃在了墓室之外,各种文物遭遇损坏的不计其数。这让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感到十分悔恨,他们纷纷呼吁要求立刻停止挖掘工作。

可是郭沫若似乎并没有因此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仍旧要求对长陵进行考古挖掘工作,但却遭到了周总理的拒绝。

定陵遭遇挖掘,万历皇帝和其2位皇后尸体腐烂,棺椁被丢弃在山沟

经历这一次考古行动后,根据当时在场的考古队员描述,当时进入墓室后确实发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这些宝物都极具考古研究价值,例如丝绸、字画等等。

遗憾的是,当他们发现这些绫罗绸缎的时候还是崭新的,一旦接触到空气后就开始腐化,由于来不及保护,许多历史文物顷刻间腐化,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就连万历皇帝和2位皇后的尸体也顿时腐化。定陵的挖掘在考古学界中是一次令人遗憾的事件,最糟糕的是,就连万历皇帝的棺椁都被弃之敝屣,这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定陵遭遇挖掘,万历皇帝和其2位皇后尸体腐烂,棺椁被丢弃在山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