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次,雪靈谷帶你去看貴州最大的軍屯堡之一的隆裏,城中街道都是丁字形,詩人王昌齡被貶在這裏。如今古城內格局依然完整如初,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巷道把整個城區劃分爲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當地俗稱爲“三街六巷九院子”,街道全用鵝卵石鋪成背形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龍鳳圖案。

很多外國人眼裏,貴州有兩個最美麗的小鎮:一個是鎮遠,另一個是就是隆裏。隆裏,原稱龍里,清代改名爲隆裏,與青巖、丙安、鎮遠並稱貴州四大古鎮,但它卻是四大古鎮中外來遊客最少的古鎮,很多遊客去了鎮遠,也就不去青巖、丙安與隆裏。

許多去過黔東南的人說起古鎮,總喜歡拿鎮遠和隆裏來比,多數人更青睞鎮遠古鎮。恰恰也正是這樣的“沒名氣”,讓隆裏避免了商業化的過分破壞,至今仍保持着原始而傳統的風情。這次,雪靈谷帶你去看貴州最大的軍屯堡之一的隆裏,城中街道都是丁字形,詩人王昌齡被貶在這裏。

隆裏的特色,不是它的古,而是因爲它是一座“亦兵亦農”的軍事城堡,城中暗通明阻,遍設機關。古城現有居民多爲明、清時屯軍官兵的後裔。

去的人都知道,隆裏全城分東南西北四方,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東門名“清陽”,南門名“正陽”,西門名“迎恩”,北門閉而不開,在東北角設一隱蔽便門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依城緩緩流過的龍溪河,如一脈青羅玉帶,蜿蜒經過盆地後匯入亮江中。

如今古城內格局依然完整如初,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巷道把整個城區劃分爲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當地俗稱爲“三街六巷九院子”,街道全用鵝卵石鋪成背形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龍鳳圖案。

奇怪的是,這座古城裏,沒有一個十字路口,城中大小街道交叉,全部呈“丁”字形。雪靈谷查閱資料得知,這種安排原來取意於“人丁興旺”的心願;而“十”與“失”發音相近,古城先民因避諱“十”與“失”諧音,故全部建爲“丁”字街,有軍事城堡不可失守之隱喻。可見,原來是古人爲避免和忌諱纔有意不設十字路口。

這裏還有一怪,不知道你去旅遊的時候有沒有發現。看上去走得通的道路,進去後卻找不到出口;而看着走不通的道路,在裏面卻別有洞天。這種現象也許只有隆裏有吧。

城中最具代表的建築,當屬“第”字建築,如“關西第”“書香第”“科甲第”。牆頂青瓦獸脊,兩側山牆翹角凌空,近看如“笏板”朝天,古色古香,遠觀如飛燕騰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與安徽的徽派建築異曲同工之妙。

傳說,當年王昌齡被貶至此,後人爲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在隆裏建起來龍標書院、王昌齡祠、狀元橋與狀元墓,如今,只有他們還在爲這位愛國詩人的不公鳴不平。

如今,三街六巷,古韻猶在。春節剛過,谷姐從古鎮東邊的清陽門入城,恍然間就如踏入了一條遠古的時光隧道。街巷兩旁都掛滿了紅燈籠,鮮豔的春聯裝點門臉,覆蓋着一層鞭炮紙屑的鵝卵石街道,雖然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其鋪就的龍鳳圖案依然清晰可辨。

街道兩旁錯落的古街、古樓與古宅,殘存的古碑、古橋與古井,閒適的婦女嘮嗑着家長裏短,苗漢糅雜的民居頑強地複製着昔日的繁華;也掀開了“屯堡文化”的面紗,其楚楚動人的風韻,在跨越了600年的歷史長河後,依然閃射出它那迷人的光彩。

有人說,古城隆裏是一本書,一本讀不盡看不完的古書。你有空可以來隆裏,躺在木樓裏,看一下這本書,聆聽一回歷史的風雨聲。這個多雨的春天裏,約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