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

马联胜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组副主任医师

“家里有一个学医的人,看病会方便一些,也不会在听医生讲解病情时,像个文盲一样一无所知。”

回想起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马联胜的记忆有些恍惚。那段时间,她失去了最亲爱的姥爷,医院的药水气味和医生口中完全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交织成了一面张牙舞爪的网,烦闷了整个夏天。

从那时起,母亲就念叨着家里应该有个医生,这样家里再有人生病的时候,就不会那般无所适从。在三年后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选了四所医学类院校,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破案侦探”乐趣与挑战并存

大学毕业后,马联胜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但机缘巧合,她在2001年考取了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知名教授魏利华的硕士研究生。

“我本身并不是这个专业的,第一次见到魏老师时很忐忑。”了解马联胜的情况后,魏教授并没有对她失望,反而鼓励她,“神经科和精神科有互通的地方,而且比精神科更有趣。虽然可能会辛苦一些,但我相信你能学好。”导师的信任让她有了更多的自信投入到神经内科的学习中。

没想到,这个偶然闯入的领域竟让她越来越着迷。

“神经科的医生诊断疾病的过程就像侦探在破案”,马联胜感叹,“神经科和其他专业不一样,神经分布是从头到脚、贯穿在身体各个系统,对于疾病的诊断从定位到定性,需要抽丝剥茧,一层一层的进行分析判断,一点点小的线索都可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一个疑难病例诊断明确时的心情是无比的喜悦。”她经常会自嘲道:“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全国从事专职神经重症领域的医务人员并不多,要综合重症医学和神经病学。”马联胜介绍,对于神经重症病人应该更加系统、全面的治疗及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重症病房中占据比例最大的病种,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量脑出血,患者多数为高龄老人,合并症和并发症较多,大部分意识状态差,住院时间长,后遗症重,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如何提高生存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每12秒就有一个人患脑血管病;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脑血管病”,马联胜谈到,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这其中,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率约70%,“脑卒中患者可能会遗留肢体运动、吞咽、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有经验的护理人员陪侍,也需要家人的细心守护。”

让马联胜印象很深的一位患者,90岁高龄的老人,平素需要戴助听器才能和家人交流,在卒中发作之前,老人原本还能走路、基本自理,病发后肢体活动、语言和吞咽功能严重受损,严重时意识不清,生命体征不稳定,经治疗后仍留下严重残疾,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老人可以认识家人了,重新佩戴助听器可以和她70岁的儿子简单交流,平安出院了。

虽然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但也有年轻的患者。“我们救治过的一个26岁的在读研究生。”马联胜回忆,“当时,他和同学在回学校的路上突然瘫痪,把身边的同学都吓坏了。”紧急送医后,诊断脑出血,且短时间内血肿进行性扩大,危在旦夕,紧急手术开颅血肿清除,在重症监护室治疗近10天,26岁的学生逐渐清醒,被转入了普通病房。“刚醒来的时候,他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瘫痪的事实,情绪不稳定,经过心理辅导和康复治疗,他逐渐恢复肢体活动并进入康复医院进行更系统的康复治疗了。”这让马联胜略感欣慰,“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年轻生命,自然是越有活力越好。”

血管“堵了”和“裂了” 都很危

马联胜主任提到的两个例子,其实就相当于血管“堵了”和“裂了”。

简单来说,脑血管就像水管,而老年人群的血管更像是寒冷地区冬天的水管:要么堵了,要么裂了。

“堵了”是缺血性脑卒中(脑梗)!“裂了”是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当本就脆弱的血管发生“交通”意外(脑血管意外),“猪撞树、人撞猪”的连环车祸导致“耗氧大户”大脑的血氧供应被切断,娇气的脑细胞纷纷饿死,而由这部分脑细胞控制的机体因此发生故障,表现为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表达困难等。

其实,中风就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血液无法流入大脑,导致脑组织受损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此时若未能引起患者或家属的足够重视,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或由于交通堵塞、对治疗决策犹豫等等原因造成治疗延误、脑细胞大量死亡,那么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在所难免。所以,预防中风后遗症的关键,在于及时止损:对于缺血性卒中来说,及时的溶栓治疗非常重要!

溶栓治疗顾名思义,即把堵在脑血管里的栓子溶解掉,相当于处理交通事故的拖车,清理“路段”、开通血管、恢复“车流”(血流),减少缺血脑组织的坏死,尽可能挽救更多一息尚存的脑细胞。静脉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时间窗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一般认为,溶栓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3小时内,最长不超过4.5小时。所以你的时间非常宝贵,一旦错过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医疗手段受限,预后也相应越来越差。

马联胜主任在临床上遇到的与死神抢生命的案例,其实在脑中风救治的中是常态。脑梗死后每分钟大脑损失190万个神经细胞,每耽误1 h损失的神经细胞数量相当于人正常老化3.6年

如何与死神抢时间,除了像马主任这样的专业医生的努力以外,需要整个医疗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努力。

2017年,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首家规划建设并对外发布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15家医疗机构被确定为首批“溶栓医院”,与“120”急救院前救治体系结合,形成覆盖全市430万人口的脑血管病快速救治网络,助推脑血管疾病“精准高效救治”。截至10月31日,全市已通过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1338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778人,脑卒中急性期救治DNT时间缩短了17分钟,有效提高了脑卒中的就诊效率,减少了致残致死率。

而在今年的11月5日,太原市卫生计生委召开太原市脑卒中“黄金3小时急救总动员”暨卒中中心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希望能够全面减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为总目标,继续推动太原市卒中救治中心建设,构建太原市3小时卒中急救圈。同时,会上更新太原市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进一步提升全市脑卒中救治能力。

正如马联胜主任所说,“如何提高生存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希望有更多的“黄金3小时急救总动员”出现,帮助这些为生命奔跑的医生,在拯救卒中患者的时候有多一些时间。

END

一个致力于中风领域的科普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