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6.5元到4936.9元

一位退休幹部繪出工資增長曲線圖

爲駱宗明整理的工資增長曲線圖。

爲駱宗明展示他整理的檔案。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工資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反映生活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灤州市一名78歲的退休幹部,把上世紀50年代至今33次工資調整變化,整理成《家庭檔案:工資增長曲線圖》,直觀反映了家庭收入的變化,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時代變遷。

走進退休幹部駱宗明的家,三排裝滿檔案盒的檔案架映入眼簾。他從30餘盒檔案中取出一盒,拿出一個日記本,泛黃的紙張散發出時間的味道。上面用不同顏色的字跡工整地記錄着從1959年8月剛參加工作時每月26.5元工資到如今每月4936.9元的退休金,他的工資變化躍然紙上。

1959年,駱宗明進入古馬公社店坨小學工作,先後在古馬公社、灤州鎮等地任職,當過老師、祕書、鎮長等。由於從事職業的特點,駱宗明養成了做事認真仔細的習慣,喜歡將各項事件以文字記錄的方式留存下來。每次遇到工資調整這樣的大事,他都會記在日記本中,就這樣,一記就是幾十年。前些年,他開始利用閒暇時光整理、彙編這些記錄。他按照時間順序,把每個月的工資數據記錄下來,繪製出一張工資變化曲線表。這一條逐漸上升的曲線,反映了他家生活水平提高過程。

駱宗明說,上世紀70年代初,他每月工資39元,只能用來應付基本生活,更別說買什麼“大件”了。“當時物資很匱乏,鄉下人買什麼東西都要到供銷社託人去買,許多東西想買也買不到。”這種情況也在日記本中反映出來,在改革開放之前,日記本上唯一一次大事件,就是爲家裏添置木箱、書櫥和洗臉盆架,這些東西都是他當時託人打的。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人民生活水平在隨後幾年中飛速提升,以前人們沒用過、不敢想的各種物件飛入了尋常百姓家。“1979年1月,買了一塊上海全鋼表,125元;1980年9月,買了一臺天津牌縫紉機;1982年5月,買了一臺收音機,17.6元;1982年9月,買了一臺座鐘,46.9元……”一家人在欣喜中感受着好日子的甜頭,爲美好生活共同向前奔。到了1985年,駱宗明每月工資達到86.5元,比70年代初翻了一番多。

2001年,駱宗明退休後,工資突破千元大關。隨着養老金的不斷提高,如今他每月能領到4936.9元養老金,家庭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駱宗明剛工作時,全家人擠在鄉下三間小房子裏,如今,他和子女們不僅搬進了城區,子女有的還住上了大房子,他和老伴住在4間溫暖、寬敞的屋子裏安度晚年,桌子的食盤上擺滿了橘子、冬棗、花生等時令果品,富足的生活讓一切都顯得那麼隨心、愜意。

“改革開放這40年,老百姓的生活變化巨大,我們都越過越富裕了,我的工資就是最好的見證。”駱宗明說。

記者瞭解到,駱宗明的工資記錄被當地檔案部門視爲“珍寶”,因爲他們認爲很少有人能夠將自己從上班到退休的全部工資調整情況記錄、保存下來,同時,能夠精確地記錄下工資調整的數額、年份月份以及當時所從事的工作。

“未來,我還要繼續記錄、整理這些工資記錄,爲時代變遷留下更多印記。”駱宗明說。

記者 趙立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