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龍風水洪國珍博客
         
撼龍風水洪國珍/文·洪振豪/編輯

        農曆七月十五,稱爲七月半,又稱爲中元節,因爲農曆正月十五爲上元,十月十五爲下元,所以七月十五爲中元。中元節在中原南國一帶,特別是吳楚之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把中元節看成是緬懷祖先,追思盡孝的節日。


        據說,自農曆七月初一子時起,至七月十五夜晚亥時止,陰間大開鬼門關(鬼門關是道陰間與陽間往來通行的必經之路)都放一次長假,就象國慶長假一樣,一切祖先英魂都可自由行動,要去哪裏都行,這些祖先英魂自然要回到他們在陽間的子孫哪裏去享祭祀,子孫們不但給祖先們供以酒肉飯茶果的奉祭,還要給每人一個大白包(裏面裝的是冥幣,陽間用來包錢幣的稱紅包,給陰間用來包冥幣的稱爲白包或黃包)。
傳說從陰間往陽間來有一個寬闊的大河,被稱爲奈河,奈河寬到一個最會游泳高手也無法偷渡游到對岸,諾大一個奈河上有一個奈河橋,人的魂魄被陰差押過奈河橋,是無法再想逃回來的,只有七月中元節陰間放長期了,這些陰魂都得跨過奈河橋到陽間享祭並看望子孫,那麼問題就來了,幾千年來,每個陰魂都投胎過多少次,要跑過多少陽間路,大家都在這幾天之內完成跨越奈河的旅程,奈河橋的的擁擠就無法用文字來形容了,比我們國慶長假的出入城際高速公路堵車要嚴重一千倍了。
         在這個千古重大節日裏,陰間早在幾千年前就出了一個便鬼政策,在奈河上開放了大量免費的奈河船來方便鬼魂,開放時間是從七月初一子時起,至七月十五亥時止。
         就因爲這個原因,小時候,父親帶着我兄弟們每年都在七月十一、十三逢單日焚燒供祭祖先的包袱(即黃包白包),若因忙,最遲也得在十五日中午供祭,因太晚了,怕祖先趕不上回程的奈河船,過不去鬼門關,就得在陰陽兩界之間受遊魂之苦。


        上圖爲七月半祭祀祖先的文本格式。若子孫在本地的,則在左邊寫上“故X世祖(顯考)某公某某大人冥中受用",中間大字爲"中元大會“,右邊落款爲"孝x代孫某某化袱上薦”。若子孫們外遷了,就在上面寫上:“寄某省某縣某村”以便土地神交付陰差郵寄。


       上圖:現在的包封在香紙冥用店裏都可以買到,但樣式略有不同,其實質內容功能一樣,反正就是子孫爲陰間的祖先們寄去一個大白包,讓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盡一份孝心而已。


        上圖:爲另一種封包的樣式,從商店裏買來,也省了自己去買白紙,裁剪粘糊的工夫,只須填上地址姓名就可以了。


        在爲歷代祖先焚化包袱的同時,古人也考慮到,七月半時節,陰間郵差忙不過來,就先把這些白包存放在本地“土地神”那裏,讓土地神負責幫我們郵寄到陰間的祖先們。


        還有一個"伍猖兵馬大元帥"也要奉上一個白包,因爲我們奉祭祖先的白包,在去往陰間的路途中,需要這個“伍猖兵馬大元帥”派陰兵(相當於保鏢押鏢)護送,纔不會被那些在陽間不得好死(上吊、投河、車禍、火燒、槍殺等)不能歸陰,無法轉世投胎的孤魂野鬼們搶去。
         做好以上的準備工作,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焚化時,下面要鋪上一層黃紙(冥錢),這是打發那些爲我們郵寄護送的各種陰差們的小費。我家從黃梅搬來武漢十餘年,每年的中元節,我都是這樣做的,從始遷祖到父母及外公外婆等近親一共要燒近40個白包。
        如今這樣做的人實在也不多,我看到武漢很多居民,只買一點黃紙,用白色粉筆畫一個不封口的圓圈,黃紙就在圈內燒,據說,有了這個圈,孤魂野鬼搶不去,自己祖先才收得到。無論怎麼做法,或繁或簡,七月的中元節,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緬懷祖先,子孫盡一份孝心的節日。
但在另一個北京李光輝先生主編的《婚喪喜慶大全》上對農曆七月半中元節的探討,將之稱爲鬼節,幾乎沒有了祖先享祭,子孫盡孝的民俗傳統。在這裏,人們奉爲尊敬的家神"歷代先祖"們已然不是神,而是鬼了,我認爲李先生的民俗研究對中元節一事,沒有說出中元節的實際原因,但他這篇文章確實寫得非常好,故錄於此供大家欣賞。

               鬼節談鬼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俗稱“鬼節”,民間相傳從初一起陰間就大開鬼門關,放出禁錮在那裏的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祭饗,人間爲免受邪祟的干擾傷害,就舉辦“中元普渡”,設祭、唪經、放水燈、焚法船,甚至演唱“外臺戲”來討好這些野鬼孤魂,使他們不再爲害,這個習俗,南北通行,只是祭典有豐有儉而已,佛教徒稱爲“孟蘭盆會”,道教徒認爲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赦罪之日,都要舉行法事,這個習俗始自唐代,宋代以來就漸漸普及民間,如今仍然未歇,算來也將近千年了。
        古人說:“楚人信巫而好鬼”,這話到今天仍然具有幾分真實性,就拿我們的經驗來說,小時候在北京老家過中元節,家家都要祭祖,城裏城外各大寺廟都要舉行“中元法會”,白天唪經,晚上放“焰口”施食,然後把一條紙糊的“法船”送到水邊焚化,就算完了。一進七月,街上小販就賣紙糊的“蓮花燈”給孩子們做應時的玩具,還有小販從河裏採來長柄的大荷葉,在大如翠盤的荷葉中心插上一支小蠟燭賣給孩子們玩,七月十五日晚上街頭巷尾,孩子們手裏拿着“蓮花燈”或“荷葉燈”,一面走一面唱“蓮花燈
         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據說“蓮花燈”是爲孤魂野鬼照明之用,過中元節之後要立即燒掉或丟掉,否則就會招引鬼崇回家,家裏養得嬌貴的小孩,七月裏一到黃昏就不許他到大門外頭去玩,也爲的是防止他碰到邪魔外祟的。
中元節大家祭祖也很簡單,時常用新上市的瓜果爲祭,就是古禮說的“以時新蔫”,向祖先報告秋成之意,並沒有像臺灣那樣盛大的“中元普渡”,殺豬宰羊,飲食若流的大排場。後來我在南京做事,偶然在走過的巷子牆上看到“中元打醮”的“明心清單”,詳列這個地區的里巷人家大家合資舉辦“中元平安醮”的賬目,當時我也曾把它抄下來留作研究資料,可惜屢經搬遷,這個單子已然找不到了。不過我還記得那清單所列用項比北京寺廟中元法會繁雜,比臺灣中元普渡就節省多了,可見越往南越迷信,花在祭拜祈禳的錢也越多。
         檢討“中元普渡”的起源實在就是古代的“厲祭”,“厲,惡鬼也”,人們怕橫死兇亡的“強魂厲鬼”來作票,就燒些紙錢,灑些漿水來賄賂他們,叫他們不要干擾人們,也由於這種怕鬼的心理,纔有了這些各式各樣的祭祀祈禳。
         “鬼”是什麼?人爲什麼“怕鬼”?這真是由來久矣,累積數千年的習俗和傳說,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糾正人們的迷信怕鬼的心理。
         根據古書的解釋是“人死爲鬼,鬼者歸也”,“鬼有所歸,即不爲厲”,所謂“有所歸”就是他死後能夠人土爲安,又能按時享受子孫的血食祭祀,自然不會爲崇,使人不安;若是“陽壽”未終,竟然橫死,他死得不甘心不瞑目,就會“爲厲”復仇。冤有頭債有主,害人的兇手即或逃得了國法的制裁,也逃不了冤鬼的追蹤,所以許多鬼戲就在舞臺上扮演出來,雖是人爲的“舞臺效果”,可是那昏暗的燈光,淒厲的鬼哭卻也使人看得毛骨悚然,對社會也收到一些嚇阻的效果。
        鬼是什麼樣子?誰也沒有看過,照傳統說法如果一個人真的見了“鬼那就“危矣”,俗語說:“少年見鬼不出三年,老人見鬼就在眼前。
         因此鬼”是什麼樣子?具備什麼特點?大概都是人們想出來的,比如古老的鬼故事,定伯賣鬼(見於晉幹寶《搜神記》)這故事就講出鬼的特徵和懼怕鬼的故事。
       話說南陽人宋定伯年青時有一次晚間趕路,遇到鬼,定伯問他是誰?他說我是鬼。”鬼回問定伯,定伯說:“我也是鬼。”於是兩個就結伴同行到宛市去,走了一會兒,鬼說:“這樣步行太慢了,不如你擔我走一段路,我擔你走一段路,輪流走就不會疲乏了。”定伯說:“你的主意太好了!”於是定伯放下肩頭上的擔子,坐在擔子裏,由鬼擔着,走了幾里,鬼說:“你太重了,一定不是鬼,你騙我!”定伯說:“我是新死不久的鬼,身子纔是重的,你既覺得重,你休息我來擔你好了。”定伯擔起鬼來,覺得輕如無物,一面走就跟鬼閒聊,他說:“我是新鬼,許多事都不懂,希望你指教,做了鬼有些什麼該躲的事?”鬼說:“別的還好,最可怕的就是壯年男人向我們唾口水。”走着走着就到了一條河邊,必須涉水過去,定伯就讓鬼先過,仔細聽一點聲音也沒有,定伯涉水時聽河水嘩啦嘩啦的響,鬼又說:“你過水怎會有聲音?你不是鬼”。他說:“我告訴你,我是新死的鬼,過水有聲音也是常事,你不要懷疑”。
         這時候一人一鬼已然走了大半夜,定伯算計路程也快到宛市了,他就對鬼說:“你坐着,我擔你好了。”走着走着已然要天亮了,鬼要下去,定伯就抓住不放,鬼大叫,他仍然不理,一直來到宛市,天已破曉,在晨光之下再看擔子裏的鬼已然變成一頭羊,他怕鬼再變化,連連對羊頭唾了好幾下,牽到市上把它賣了一千五百個錢。
        賣鬼故事後來就傳播開來,從此人們心目中的鬼是沒有重量,走路沒有聲音,在月光下、燈光下沒有影子的,人是陽鬼是陰,邪不勝正,陰不勝陽,照理說鬼該怕人才是,但是人爲什麼談鬼色變,怕得要命呢?固然是由於人膽小,對於不可知的事物感到恐怖,另外就是所謂“時衰鬼弄人”,凡是運氣不好,流年不利的人或是身體虛弱,久病纏身的人都會遭到鬼的戲弄,不是走夜路遇到“鬼打牆”,就是遇到鬼祟,全身發冷,頭痛嘔吐,昏迷不醒。古人認爲“打擺子”生瘧疾乃是由於“瘧鬼”捉弄,纔有所謂“送祟”的行動。有名的迷信書《玉匣記》裏就有逐日查祟方法,記着初一病者在哪個方向,遇到什鬼,有什麼病狀,用什麼東西送祟,一月三十天都寫得很清楚,照書中指示去送,病者就可以痊癒,現代的人們當然不再有人信這些了。
         再有就是人怕橫死或自殺的鬼“討替”,“討替”之說不知起自什麼時代,“討寸替”的事實在是最不合情理的行爲。如果是“橫死”的鬼那就該去找那使他“橫死”的兇手,如果是走投無路被迫自殺就該去找那迫害自己的“禍首”,不管怎樣講,也不該去拉一個無辜的第三者去做“代罪”的羔羊。
         也有人說:“以邪招邪,以鬼招鬼。”如果你遇到什麼拂逆不如意的事,一時想不開,覺得萬念俱灰,生不如死,只要動了這個念頭,就會招來鬼祟,誘你自殺。小說裏常講吊死鬼討替,常常誘人去看窗外的仙景,當你探頭去望時,繩就套牢你的脖子,必然一命嗚呼矣!因此吾人必須樂觀奮鬥,常保持樂觀奮鬥的心情,不但可以轉敗爲勝,還可以避邪避鬼,這方法實在比張天師的符還靈呢。
        鬼”的形象既是人憑想像虛構出來的,畫家就可以隨心所欲去畫鬼,因此有些畫家就借畫鬼來罵世,作家也借寫鬼來罵人,龔聖與生在宋末元初,他是畫鬼名家,他畫的常是人間的活鬼,不過這些活鬼卻比陰森森的“死鬼”可怕,晚明時代有名的《鍾馗斬鬼傳》和清末的《何典》都是借鬼罵人的作品。
        人怕鬼,鬼怕什麼?鬼怕的事物可多啦,鬼怕桃木、怕人手中指的血怕火,怕“易經”、怕“皇曆時憲書”。由怕人中指血,進而怕紅綢、紅布、紅紙,因此人們常用紅布、紅紙張貼門上,其效用據說和懸掛“八卦牌”“照妖鏡”是一樣的。
人死了變成鬼,鬼若死了又變成些什麼呢?古人說:鬼死爲“漸/耳”(此字上爲漸下爲耳,今打不出此字),據說用硃筆在黃表紙上寫個“漸/耳”字,貼在門上,鬼就不敢進來:又有人說唐代有個術士鄭漸善驅鬼,鬼看到他的簽名立即遠避,當時人講:“今善驅鬼唯漸耳”(見《宣室志》),後來以訛傳訛,把“漸”、“耳”兩個字合寫在一起就成了類似的符咒的“漸/耳”字,再變就成了“漸/耳”字符了。


         洪國珍注:上圖爲漸耳組成的字,鬼才怕它。


        洪國珍注:上圖爲漸耳組成的鎮鬼符式及其組成意義:
          三點爲三清,
          車作五雷轟,
          斤爲大將軍,
          耳爲揭諦神。




        洪國珍注: 僅錄以上幾圖,說明漸耳爲字符的變化,後來道祖在上面加了一個雨字,或有的在雨字上又增加了三星圖,符在高道們的手上,可以根據他們的需要任意組合,猶如中醫師對中藥的配方一樣,沒有一定的份量和固定組合。但符式是道教先祖們創造出來的,流傳至我們手上,因道術不夠,不敢更改,只能照葫蘆畫瓢,而成爲固定模式,這也是道術與符法傳承中不能完全或現在的符沒有作用的原因吧!
         舊時人們有種習俗,燈下不說鬼,黃昏也不去探望病人,都是怕招來鬼祟,可是人們都喜歡刺激,越恐怖的鬼故事越愛聽,聽得身上寒毛根根豎立,只覺得脊骨發涼,卻仍然想聽下去,最好在手邊放一本皇曆,以防萬一,否則燈光變綠,屋裏突然多了一個聽衆,那就真的是說鬼有鬼,惹來麻煩,豈不嚇死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