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40年風雷激盪

農村從凋敝轉向繁榮

農業從羸弱走向強大

農民從田間邁向大千世界

記錄激情燃燒的鄉村變革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每到冬逝春臨時節,億萬異鄉打工的農民工便如候鳥一般,踏上返鄉的旅程。從1989年開始,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民工潮”的新字眼。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中國農村改革開放,讓無數農民脫離了土地的束縛,湧向城市。這個龐大的羣體不僅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做出了非凡貢獻,也一直爲中國經濟騰飛提供着充足的動力。他們廣泛分佈在建築業、製造業和一些服務業中,成爲改變中國經濟版圖的產業大軍。農村人用種地的雙手改變了城

市的面貌。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面朝黃土背朝天、割麥插秧累斷腰”已成爲歷史,農民的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先導片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中國鄉村變遷記》第三集,凝望中國農民的遠行和迴歸——《離鄉返鄉》。

魯冠球:打鐵出身,建立商業帝國

他是出身農村的魯冠球,學過打鐵,開過糧食加工廠。一直不甘心捆在土地上受窮的他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成立萬向集團,並將其從鄉鎮企業發展成跨國公司,魯冠球當之無愧的成爲了中國農民企業家的領軍人物。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隨着萬向集團不斷發展,魯冠球又華麗轉身,致力於工業反哺農業。他先後收購、控股浙江遠洋漁業、德農種業、承德露露等農業企業。魯冠球辭世後,他的小兒子魯偉鼎成立魯冠球三農扶志基金,將萬向集團旗下的三農公司股份及收益全部捐贈用於農業扶志慈善活動,魯冠球及其家族不享有任何收益。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魯冠球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他是農民的兒子,他出生在農村,要爲農村做出更多的貢獻。

張全收:“農民工司令”安排200萬人就業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快速發展的沿海工業也在呼喚新的產業工人。上世紀80年代末,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像解凍的涓涓細流,逐漸匯聚成湧向城市的“民工潮”。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從河南駐馬店來到深圳打工的張全收,在民工潮中組建了一個充滿溫情的大家庭,他把農民工組織起來管喫管住,統一培訓,再輸送到工廠,在人來人往的深圳街頭,他把無數農民工拉進同一把“大傘”,累計安排農民工就業200多萬人次。張全收完成了從農民工到“農民工司令”的轉變,同時也努力幫助農民工兄弟改變了命運。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如今,張全收在家鄉的村子擔任黨支部書記,致力於修橋辦學,資助孤寡,讓鄉親們富起來,是他不變的夢想。

陳亞康:進城打工的快遞小哥安家上海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進入21世紀,我們享受着移動互聯網普及所帶來的便利生活,通過網絡在家中購買生活必需品成爲生活的常態,快遞業應運而生,快遞員成了城市隨處可見的職業。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來自河南商丘農村的快遞小哥陳亞康,初中畢業後便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了上海。勤勞、樸實、樂觀的他,每天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父輩相比,陳亞康對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在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們逐步在城裏安家落戶。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如今橫亙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高大城牆很多已經消失,今天的城市比幾十年前有着更大的包容性,他們張開雙臂歡迎來自鄉村的年輕人。他們比父輩的腳步更加輕快。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鄧武傑:不忘初心,返鄉創業的電商新農人

四十年的時間,中國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期間以農二代爲代表的新農人發揮了巨大作用。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出生在國家級貧困縣湖南邵陽隆回的鄧武傑,小時候爺爺靠種生姜供他上學,有一年爺爺挑生薑到縣城賣的錢還不夠回來的車費,一氣之下把所有生薑倒進河裏,這讓他意識到光靠勤勞是解決不了農民脫貧問題的。通過互聯網改變農業,成爲他兒時的夢想。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大學畢業後,鄧武傑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互聯網農業創業中。工作一段時間後他放棄百萬年薪,從廣東回到家鄉湖南,與他的投資人姜仕聯合創辦了惠農網,通過互聯網探索出一條讓農民脫貧致富的道路。他們通過免費培訓農戶,優化農產品儲運、供應鏈方案,進行品牌推廣,幫助農民將深山裏的農產品通過電商賣得更遠。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目前惠農網已經深入全國31個省,56280個村,團隊累計行走了12.5萬公里,總共給286400個農民進行過培訓,平均幫助每個農戶年增收3000元。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鄧武傑說:“我希望我服務過的每一位農民,都能綻放笑容”。像鄧武傑這樣愛農村、懂農業、會經營的新農人不斷增長,他們是新農村建設推動者和引領者。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1978到2018,40年,中國農業的變化超過以往數百年甚至數千年。40年,4個10年,我們看到魯冠球在80年代的塵霧中奮力創辦一家鄉鎮企業,張全收在90年代的深圳街頭忙於建立農民工人力庫,陳亞康在21世紀陽光明媚的上海設計自己的人生,鄧武傑正抓住當下產業融合的機遇做中國鄉間前所未見的新農人。

「農村改革40年」城鄉融合勾勒時代新圖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