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貞觀四年(公元603年),日本第一批遣唐使來到大唐,開始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源源不斷的學習回日本,這些文化中不僅包括農業、工業、天文、地理、繪畫、書法等實用領域,還有唐朝的政治和官僚制度,那是中國人民近千年來不斷摸索而形成的,對一個國家上層建築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日本軍隊裏,大佐可以擔任很多職務,比如聯隊長、師團參謀等。

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最近這些年,抗日題材影視劇佔據了中國電視劇半壁江山,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誇張情節,比如手撕鬼子,包子雷,飛檐走壁,槍林彈雨中取上將首級等。這樣的藝術渲染早期還能收穫觀衆們的心,而現在這些層出不窮的抗日神劇使得觀衆對它的泛濫成災口誅筆伐,因爲這不僅侮辱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本身,更是侮辱了戰爭中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

其實在抗日劇裏,也不乏有人物形象豐滿、切合實際的好劇,其中《亮劍》必有一席之地。在《亮劍》第一集中,李雲龍違抗上級命令,選擇正面突圍,而後以一發炮彈幹掉坂田聯隊指揮部,獲得戰役的勝利。對於戰場抗命的事,師部給予其降職處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哪國軍隊,那都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團體,所謂軍令如山、不可撼動,戰場之上更是如此,而軍人當以服從命令爲天職,像李雲龍這樣戰場抗命如果被全軍效仿,那麼危害難以估計。可爲什麼李雲龍只是被降職呢?一個原因是上級欣賞他的軍事能力,另一個原因則是其立下大功,李雲龍部正面擊潰坂田聯隊,擊斃坂田大佐。二這份功勞在真實歷史上,幾乎是同規模戰役中最大的戰功,那麼這個“大佐”到底是多高的軍階呢?

衆所周知,日本文化的形成有中國很大一部分功勞。貞觀四年(公元603年),日本第一批遣唐使來到大唐,開始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源源不斷的學習回日本,這些文化中不僅包括農業、工業、天文、地理、繪畫、書法等實用領域,還有唐朝的政治和官僚制度,那是中國人民近千年來不斷摸索而形成的,對一個國家上層建築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遣唐使將這些文化帶回日本後,就開始將學習到的中華文明成果帶到各行各業,在政治上按照唐朝制度冊封百官,這之中就出現了一個很特殊的官職——佐。在中國文化裏,“佐”有輔佐的意思,一般是副官的職稱,在日本引入之後,便被一直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文化裏,對於文臣武將的封賞都非常嚴密。官職考驗能力,後授予相應人員;而爵位是對貴族的定義;勳則是對有功於社稷之人的榮譽加持。勳與官職並不掛鉤,只是彰顯榮譽,類似於軍功。不過,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沒有保留相應的勳,而是以軍銜代替。日本在進行近代化改革過程中,建立起新式軍隊,而“佐”也被當作軍銜中一個等級。當時日本軍隊將軍銜分爲將官,佐官,尉官,準士官,下士官,和兵,六等十六級,其中將、佐、尉是軍官纔有的軍銜,分爲大、中、少三個層級。對比世界各國軍銜的普遍劃分——帥、將、校、尉、士六等,所以我們大致可以確定,大佐這個軍銜相當於大校或少將。

在日本軍隊裏,大佐可以擔任很多職務,比如聯隊長、師團參謀等。在不同系統中擔任官職,實際權力也大相徑庭。有些在“師團長”,也就是中將身邊工作的大佐,比一些旅團長少將的實權還要大,甚至有單獨指揮聯隊的權力。瞭解二戰日軍編制的朋友應該知道,日軍的步兵聯隊大概3000人,相當於中國軍隊的三個團,戰鬥力再換算一下,就相當於中國軍隊一個旅,其權力大小可想而知。3000人的步兵聯隊,既可以單獨攻城略地,又可以配合其他聯隊,在大會戰中游刃有餘。

因此,作爲聯隊指揮官的大佐,不僅要具備優秀的軍事素養,還要有一定洞悉全局的戰略眼光。能夠作爲直屬於師團長的主力,軍方背景也必然強大。這也不難理解,爲什麼在一些抗日影視劇中,最大的反派角色一般都是大佐。
參考資料:
《列國志:日本》《幕末維新史辭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