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到了安逸的環境中,就會放縱懈怠,使得那些勸諫的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日學交替下去,知道國家滅亡。如果子孫不賢,多積蓄糧食財富,只能徒然助長其奢侈之風,這是國家危亡的關鍵。


《貞觀政要》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教科書,由唐代史學家吳兢編寫,記載了唐太宗在位23年中與名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王珪等大臣的對話,揭示了君主制國家長治久安的一些規律。
唐太宗締造了巍巍大唐的輝煌盛世,《貞觀政要》對唐太宗的仁心仁政,以德治國,以民爲本,善始慎終,戒奢縱貪婪,任人唯賢等諸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論述,格言名句俯拾皆是,對於千年之後的讀者仍具有現實的意義,使人深受啓迪與警醒。
1.賞不遺疏遠,罰不阿親貴。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擇官》。遺,遺漏。疏遠,指關係疏遠的人。阿,偏袒、曲護。親貴,親近之人與權貴。獎賞不遺漏與自己關係疏遠的人,刑罰不曲護與自己親近的人或達官權貴。此言賞罰要依事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法者不能徇私情。
2.爲主貪,必喪其國;爲臣貪,必亡其身。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君主貪財,國家一定滅亡;臣子貪財,身家性命一定難保。
3.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刑法》。之,的。本,根本。在乎,在於。勸,鼓勵、激勵。懲,懲戒。刑罰與獎賞的根本,在於激勵善人而懲戒惡人。此言道出了刑賞的根本目的。

4.不以高危爲憂懼,豈知稼穡之艱難。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高危,指權位高而危險性大。稼,種莊稼。穡,收割莊稼。稼穡,指從事農業生產。之,的。不以自己位居天子諸王之高位爲憂懼,哪裏會想到農業生產的勞苦艱難呢?此言身居高位要有憂患感,要對國家和天下負起責任,纔會覺得自己擔子重,纔會體會到農民耕作的辛苦。
5.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辯興亡》。凡,大凡、凡是。理國者,治國的人。務,一定。積,此指積糧。人,指人民。盈,滿。大凡善於治國的君主,一定會積糧於老百姓之手,而不會只管把國家的倉庫儲滿。此言藏富於民的道理,不僅體現了民本思想,而且頗具經濟頭腦。讓民衆儲糧,既可以節省國家儲糧的開支,又減少了儲糧中的風險。
6.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辯興亡》記唐太宗語。但,只。凶年,歉收之年、荒年。後嗣,後代。若,如果。不肖,不賢。徒,徒然。益,增加。之,的。本,根本、關鍵。只要讓國庫的糧食能夠應付荒年之用就可以,此外不必再多做儲蓄。後代子孫如果賢能,自然能夠保住天下。如果子孫不賢,多積蓄糧食財富,只能徒然助長其奢侈之風,這是國家危亡的關鍵。唐太宗的這番話是在總結隋朝滅亡的教訓時所發出的由衷感嘆,可謂明君之言。
7.土地雖廣,好戰則民凋;中國雖安,忘戰則民殆。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征伐》引唐太宗語。雖,即使。廣,大。則,就。凋,凋敝。中國,指中原地區。殆,危險。土地即使再廣大,好戰而不知收斂,就會使民生凋敝;中原地區即使非常安全,如果忽略戰備,那麼老百姓就會有危險了。此言對待戰爭要有正確的態度:既不能好戰,但也不能忘戰。

8.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苟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爲官者若徇私貪腐,不僅僅是觸犯國家法律,損害百姓,也使得自己無法心安理得而得不到快樂。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呢?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
9.創業維艱,守成不易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創業是很艱難的,但是守住成果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10.觀自古帝王,在於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聖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爲此也。
【簡析】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綜觀從至今的帝王,在生死存亡危難之際,就會任用賢臣,接受勸諫。而到了安逸的環境中,就會放縱懈怠,使得那些勸諫的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日學交替下去,知道國家滅亡。聖人之所以會居安思危,正是這個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