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美媽咪育兒原創,歡迎大家轉發和分享

經常聽到有人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甚至有人會認爲“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比教育本身更重要”。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親子關係纔是最適當的狀態呢?那些和孩子相互依賴、相互束縛的關係真的是親密的親子關係嗎?

2018年在國內上映的迪士尼短片動畫《包寶寶》在上映之後引起了大家對現代教育方式的討論,該片也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在豆瓣也獲得了7.4的高分。


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位生活在加拿大唐人街的華裔女性在兒子長大搬出家之後,經歷着家人各自紛飛的空巢綜合徵,內心既焦慮又孤獨。她做的中國傳統包子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也是她收入的來源。

某天,她親手製作的一個包子竟然活了過來,她把這個包子當作自己的兒子,將自己的愛全部奉獻給了這個“包寶寶”。可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包寶寶一天天長大,日益獨立起來。當包寶寶終於打算選擇離開母親、過自己的生活時,悲痛欲絕的母親竟一口將包寶寶吞了下去。

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後,卻是中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共生感”引發的悲劇:

很多時候,部分家長會因爲自己過度強烈的佔有慾而剝奪子女追求自己人生的機會。這種感情在心理學中被稱爲“依賴共生關係”,特指過度付出又不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往往只會吸引那些不願付出、只會索取的人。

在親子關係中,子女過分依賴父母,而父母又很依賴這種“被依賴的感覺”,長期以往下去,這段關係就會慢慢發展爲不分你我、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心理學家認爲,每一個孩子都有享受自己生活的權利,但是要是想要獲得這份獨立,就必須從父母給的舒適圈中掙脫出來。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太好”,往往說明他們的親子關係越界了,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是對雙方人生的枷鎖。

在《奇葩說》中,優秀辯手黃執中就曾經這樣說:

“自我犧牲的成就感,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錯。可是這種感受在親密關係中,往往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過度親密的親子關係帶給孩子的影響

第一,壓抑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當家長和孩子處於一種共生關係中的時候,爸爸媽媽往往會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說:“寶寶是爸爸/媽媽最重要的人,你要是離開了我,我該怎麼辦呀。”

每當家長不斷重申孩子對自己的重要性時,就會一點點加深孩子對自己的依賴,或是加重孩子對自己的負罪感——當有些孩子隨着自我意識的成熟,逐漸感受到這種過分親密的關係是錯誤的之後、想要逃離這種關係的他,會因爲爸爸媽媽的愛而認爲自己是“狠心而又惡毒”的,從而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也是一個唯唯諾諾的人。


第二,致使孩子敏感脆弱的人格形成

要知道,當我們過度依賴一個人的時候,坦然地面對分別就會顯得難上加難。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可能做到時刻陪在他的身邊。那麼,在孩子一個人去上學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會因爲失去爸爸媽媽的保護而變得敏感多疑、在班級中處於一種“透明人”的位置。這樣的定位非常不利於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來說也是一種打擊。離開了父母的寶寶很不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所以當他回到家中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依賴爸爸媽媽,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不斷加深共生關係的嚴重性。


第三,令親子關係易於崩塌

我們都很清楚這樣的例子:在一對情侶交往的過程中,如果雙方都是以對方爲中心,而忽視自身個性的發展的話,往往無法走得太過長遠。而對於親子關係而言,就更是如此。另外,正因爲親子關係還屬於一種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所以我們就更應該重視這段關係的健康程度,不是嗎?這裏談到的“崩塌”,並不是指血緣上的分離,而是精神世界的疏離。我想,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內心永遠無法貼近,對雙方而言都會是一生的遺憾吧。

看到這裏,相信爸爸媽媽們都已經明白:共生的感情並不適用於親子關係,甚至會對整個家庭都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保證一段讓雙方都舒服的親子關係的養成呢?

如何養成舒適的親子關係?

首先,父母應當轉變思維,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給父母的禮物。”這句話本身是爲了表達寶寶會給家庭帶來快樂與溫暖,卻忽視了重要的一點——禮物是屬於被贈予者的所屬物,但是孩子卻不是隻屬於爸爸媽媽的“物品”。每一個個體生活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都是隻屬於他自己的。即使是給予他生命的爸爸媽媽,也不應該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屬品或者私有物。只有爸爸媽媽們學會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孩子自己纔會產生這種意識,併爲了自己的人生而不斷前進、不斷奮鬥。


其次,給孩子適當的空間,促使他養成獨立自主的人格

在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中,適當的空間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作爲父母,我們理應尊重孩子的隱私,不強迫孩子將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與我們分享。我們可以試着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像朋友一樣聊天,努力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傳遞給孩子。這樣日積月累下來,就可以促使他變得更加有主見、更加獨立自主、活得更加精彩絕倫。

最後,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做到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在孩子因爲依賴父母而處於消極狀態中的時候,父母不應該和孩子一起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無法自拔,而是要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孩子找回自己樂觀積極的心態。對於一段曾經過度親密的親子關係而言,可能做出改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爲了孩子能夠更加快樂、獨立地追尋自己的夢想,爸爸媽媽又爲什麼不能做出改變呢?我們不與孩子共生,但是可以與他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對嗎?


我相信,從這篇文章中領悟到共生關係對一段親子關係的傷害有多深的家長們,一定願意爲了更加和諧的家庭環境而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做出相應的調整。每一位能夠將理論轉變爲現實的父母,都是偉大而無私的。我也相信,這些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都陽光開朗、充滿自信和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