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4月2日的凌晨,天气乍暖还寒,什刹海边冷冷清清,甘水桥下3个忙碌的人影愈发显得形迹可疑。就在他们干得正带劲的时候,发现桥上有人窥视。不过,这3人只是瞟了桥上人一眼,便又继续忙碌起来。

没一会,这3人就听警笛大作,他们赶紧丢下手里的东西就跑,警察立刻追过来,结果抓了2个,还是溜了1个。

警察抓住这两名嫌疑犯,折回来往桥底下一搜,发现他们摆弄的是个炸弹。再一审,事情顿时严重了,原来他们打算把炸弹装在桥下,准备炸死当朝的摄政王载沣。

(汪兆铭旧照)

其中年轻帅气的那个叫汪兆铭,是主谋。

摄政王载沣可是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刺杀他那可是犯了重罪。汪兆铭自然也知道,那么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说起来汪兆铭是个进步青年,他年少有才气,在庚子之乱后,成为官费留学生,远渡日本留学。不久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孙逸仙创办的同盟会。

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初期的起义,由于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组织也不严密,均告失败。这也让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对革命丧失了信心。

此时的汪兆铭正是年轻气盛之时,说他是热血青年一点也不为过。他憎恨如僵虫不死一般的清政府,他决定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做点什么,好让那些退缩的、怀疑的革命者增加信心。

于是,他和陈璧君、黄复生还有喻培伦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

(载沣剧照)

目标锁定后,汪兆铭就带着陈璧君几人来到北京,借开照相馆为名,暗中调查实施。

经过数次跟踪载沣,汪兆铭最后把下手的地方选在了什刹海附近的甘水桥。

汪兆铭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什刹海一带人流量小,不容易伤及无辜。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事情败露后,汪兆铭面对清政府的审问,毫无惧色,全盘承认刺杀事件都是他一人谋划,并不失时机地向审问他的肃亲王善耆宣传革命,探讨中国之未来。

汪兆铭虽然刺杀失败,但此案在当时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同时也给那些对革命丧失信心的革命者们树立了信心,一时各地起义更加激烈。

本来,汪兆铭的罪应该判为死罪,但肃亲王善耆是个皇族中少有的愿意接受新思想的人。他深知大变局在即,再加上他非常欣赏汪兆铭不畏生死的气魄和才华。因此他极力劝阻载沣切不可治其重罪,否则会引发更多起义,到时局面控制不了,清政府的脸面就更难堪了。

(袁世凯旧照)

于是,清政府经过商议后,最终判了汪兆铭一个无期徒刑。

汪兆铭入狱后,孙逸仙、陈璧君等人积极行动,希望能恢复他的自由,但均告失败。

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手握北洋军阀大权的袁世凯,与革命党人最终迫使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政府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汪兆铭才得以重获自由。

(参考史料:《汪精卫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