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由軍事科學院編定的中國權威史籍《當代中國叢書·抗美援朝戰爭》,對抗美援朝中的一次戰鬥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爲“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這次戰鬥就是由一代名將鄭維山指揮的一場三千人大伏擊戰。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兵團級主官在1955年授銜時幾乎都是上將銜,二十兵團代司令員鄭維山卻是少有的中將銜,而且他是由彭總司令親自點將入朝的。由此不難看出,鄭維山是一位真正的將才。
鄭維山入朝後進入金城地區作戰,就曾親身踏遍兵團的各個陣地,他發現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敵人以十字架山、949.2、883.7三個高地爲基點,構成了嚴重威脅我軍陣地一個“楔子”。這一地帶縱深達9公里,寬約20公里、而且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志願軍縱深十多公里區域。

鄭維山暗暗下定決心:這個“楔子”非拔掉它不可!
1953年5月,鄭維山經過深入思考後提出一個作戰方案:派一支三千人的部隊提前隱蔽到敵人的前沿,次日天黑之後發起衝擊,奪取敵人佔據的這“三條牛腿”。
這個方案讓前來觀戰的五十多位志願軍將領都嚇了一跳,因爲這個計劃實在是大膽了——讓一支三千人的部隊鑽到敵人眼皮底下去談何容易?要知道,那可是敵人只用手榴彈就能砸到的地方啊!
更讓人驚訝的是,鄭維山居然想一口氣殲滅敵軍兩個團,這胃口也太大了!在此之前,志願軍打的都是小規模攻堅戰,而且武器裝備依然存在較大劣勢,制空權仍在敵人手中,打這種大規模的攻堅戰,到底有幾分勝算?

鄭維山當然不是心血來潮的蠻幹,對於這一仗,他就進行了反覆斟酌和精心準備。早在半年前,他就命令六十軍軍長張祖諒保護好潛伏地帶的植被,堅決不允許敵人下山,敢下山者就讓狙擊手殺無赦。
六十軍軍長張祖諒率先站出來表態:完全支持、堅決執行!他將帶領六十軍將士拿下949.2、883.7兩個高地,完成殲滅敵人一個團的任務。
張祖諒的想法很簡單:他要讓此前喫過大虧的六十軍(尤其是幾乎全軍覆沒的一八〇師)用一場勝利來重新打出威名。
六十七軍軍長邱蔚也不甘示弱,表示要啃下“三條牛腿”中的另外一條——十字架山,同樣要殲敵一個團。

兩員大將積極請戰,鄭維山大喜。可就在他準備敲定作戰計劃時,志願軍司令部首長卻打來電話,指出打這一仗的條件尚未成熟,不建議採取行動,要二十兵團指揮員重新考慮。
鄭維山的回答只有斬釘截鐵的一句話:“我打這一仗的決心已定,出了問題由我來負責!”
鄭維山心裏很清楚,不僅志司首長們並不支持自己打這一仗,二十兵團各級幹部中也有爲數不少的人持反對意見。萬一這一仗真沒打好,自己真有可能一輩子都洗刷不了這個罵名。
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私心雜念,在軍人的榮譽感、責任感面前都不值一提,鄭維山相信自己的判斷,也做好了承擔一切後果的思想準備。

掛上電話之後,鄭維山面對衆將,面色無比凝重地說道:“打這一仗勢在必行。如果打錯了,我鄭某人自己承擔後果,要殺頭就殺我鄭維山的!”
看到司令員力排衆議,張祖諒軍長也爲之深深感動:“代司令員,有什麼問題我跟你一起來扛!”
鄭維山答道:“要你扛幹什麼?你把仗打好就行了!出了什麼錯,砍我老鄭一個腦袋就夠了!”
這種“雖千萬人呈往矣”的氣魄,讓“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代名將許世友也爲之嘆服:“我打仗向來膽大包天,可是你老鄭的膽子比我還大!”
隨後,六十軍、六十七軍共有15個半步兵連、4個機炮連,多達3500餘人按計劃進入預定地區潛伏下來,將士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出色完成了潛伏任務。

6月10日拂曉,鄭維山與觀戰衆將一起來到距883.7高地不到6裏的龍門山,用望遠鏡觀察潛伏部隊所在區域的情況。可是他們意外地發現,在那片地區除了樹枝、草叢之外,竟找不到任何我軍潛伏人員的痕跡。
衆人非常驚訝,紛紛詢問鄭維山是否改變了原定的潛伏計劃。
這一反饋讓鄭維山喜不自勝:既然連那麼多久經沙場的老將都發現不了潛伏的痕跡,敵人就更別指望發現什麼可疑的情況了。
當晚20點20分,志願軍炮陣地上,259門火炮同時發出沖天怒吼,共向敵軍陣地傾瀉了一萬多發炮彈。
炮火猛襲數分鐘後又轉入縱深,韓軍官兵魂飛魄散,被炸得紛紛爬出掩蔽部,準備進入野戰工事迎擊志願軍。可僅僅過了幾分鐘後,他們又被猛烈的炮火打得往回竄。

志願軍的攻擊更加兇猛了,在第三次火力急襲之後,把敵軍陣地炸成了一片火海,地上騰起的煙塵和天上翻滾的雲彩都是紅通通的。
接着,一八〇師的3000多名將士怒吼着發起了衝鋒,僅用了50分鐘就全殲韓軍第二十七團。
戰事進展異乎尋常地順利,902.8、973、883.7高地相繼落入志願軍將士的控制之下。張祖諒軍長更是大喜過望,因爲一八〇師憑藉這一仗一雪就恥,打了個酣暢淋漓的翻身仗!
在此後的防禦戰中,志願軍各參戰部隊越戰越勇,不斷擴大戰果,超預期地完成了鄭維山制定的作戰目標。
毫不誇張地說,名將鄭維山力排衆議,導演了一出3500人大伏擊的好戲,不僅是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最精彩的經典戰例,在中外戰爭史上也創造了一個奇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