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打仗时,参战双方一般都会举着所在政权一方的旗帜,代表着一方政权势力。综上所述,古代打仗时,士兵们为了能够在战场上树立己方的军心,以及让将士们在出征时能够迅速出击或者溃败后能够及时找回大部队。

大家好,我们的唐服流云天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文|熊仔论古今(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政权间出现利益冲突,则容易产生摩擦,摩擦升级就会引发战争。“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久的话题,关于战争的影视资料也并不少。稍加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古代战争还是近代战争,在战场上都会有举战旗的现象。
我们发现,近现代战争的战旗一般都是国家的国旗。而古代的战争一般都是某个部落的图腾旗帜或者某个朝代的名称旗帜以及某个将领的姓氏旗帜。而对于古代战争来说,恢弘浩大的战争场面中,不管是大小战役。
象征双方势力的旗帜虽是细枝末节,但却场场未落,似乎跟自己同命相连一般。那么古代人打仗时,士兵们为何要举旗?是不是说旗帜在战场上很重要?而士兵举起的背后有什么说道吗?对于士兵举起的原因,主要分析如下:
1、表明政权身份,让将士们容易识别自己的阵营
古代打仗时,参战双方一般都会举着所在政权一方的旗帜,代表着一方政权势力。比如三国时,蜀汉一方会举着带有“蜀”字的旗,而曹魏一方会举着带有“魏”字的旗,还有东吴一方会举着带有“吴”字的旗。
而隋朝时就会举着带有“隋”字的旗,唐朝时就会举着带有“唐”字的旗,同样,宋朝时会举着带有“宋”字的旗等等。
显然,古人征战时,权举代表着一方政权的旗帜是整个战场不可或缺的背景。旌旗迎风张扬,更是推进了战争紧迫的气氛。而举出旗帜之后,就能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政权身份,也容易让己方已在战场拼血厮杀的将士们,花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来判断自己的阵营方向。
从而根据自己的体力状况,来判断自己是否要向旗帜边的己方阵营聚拢。而且围绕着旗帜周边进行的战争可以激发壮大士气,减少损伤。如果将士们溃逃之后,看见了己方的旗帜,也能快速重新聚拢过来。
2、举着令旗,方便战场作战
须知,不管是古代战争还是近现代战争都有着传令兵。显然,而对于古代那种通讯条件极差的古人来说,他们作战时,就更少不了传令兵了。而古代的军旗还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在古时候,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供上下级战士沟通。
这时候就需要有专门的传令兵,来及时传递命令,方便主军之帅对整个战场进行把控。战争尚未开始时,传令兵就要准备候命,手持令旗,而古代令旗一般会分好几种颜色。
当需要进军时,传令兵就会举出一种颜色的旗,而后令人击鼓进军,鼓舞士气。而当将帅见己方大军局面不利时,就让传令兵举出另外一种颜色的旗,而后就会有专人鸣金收兵。
这样令旗就能起到传递信息,方便战场作战的作用。由于战场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传令兵在甄别信息高举令旗时,也需慎之又重。如果传令兵传错号令,将是一种尴尬的局面。
据传东晋权臣桓温西征成汉时,见双方对仗时本营大军处于劣势之中,便欲撤军鸣金收兵。然而,当时的传令兵听错号令,结果没举撤军的旗,反而举了进军之旗。故而当时晋军非但不收势,反而重鼓士气,向敌方冲锋陷阵。
瞬息间战场上局势大变,误打误撞之下,晋军竟然一鼓作气,意外灭掉了成汉政权,成为最大赢家。但换位思考,传令兵的无心之失,更多时刻会导致战机的延误。
更甚者,会导致军队大败,直接影响国势等恶劣后果。如果不是因为侥幸,恐怕桓温就会就此会倒霉,而那个耳背的传令兵恐怕就要遭到杀头灭族之灾。由此可见令旗在战场上的重要性有多高。
3、表明主帅身份,利于树立军心,震慑敌人
下过象棋的人都知道,将帅虽只坐落于方寸之间,但此中乃排兵遣军之核心。一旦将帅被擒或遭杀害,则将使得军心不稳,阵营大乱,全盘覆灭。棋盘便似战场,将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身为军队战士的主心骨,也是士气的主要来源。
当主帅在战场上时,就可以统一战线,让将士们团结起来。而当主帅不见了,那么军队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就很容易敌人击溃。也就是说主帅可以促进整个军团的风气和素养,而旗帜就是证明主帅存在的一种方式,上面往往会书写着主帅的姓氏。
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就有极为经典的一幕:司徒王朗训斥诸葛孔明时,其后的背景就是带有“曹”和“王”的两面旗帜。其中,“曹”代表其背后的政治势力为曹魏政权,“王”则表示该场战役的主帅是王朗。这不仅让蜀汉军队见了不敢先动,而曹魏将士也统一听从王朗的号令,并以其马首是瞻。
可见,树立主帅将旗,容易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另外若有些常胜名将,打出他们姓氏的旗号,则会让敌军闻风丧胆。比如唐朝时期的白袍小将薛仁贵的“薛”字旗,北宋时期的杨家将的“杨”字旗,南宋时期岳飞的“岳”字旗。
当这些将领旗号打出后,敌人远远看见就要感到害怕,从而猥尾缩首,不敢出来迎战。由此可见,表明主帅身份的旗帜,不仅可以树立军心,更能震慑敌人。
4、统治者强制要求,丢失旗帜后果严重
古代打仗时,统治者为了达到军心统一,战线统一等要求,就会强制要求士兵们举旗。而这些举旗的士兵不是用来冲锋陷阵,而是充当战场中卫,指挥战争的。因为举旗对于战场而言十分重要,一旦旗帜倒下,也就意味着己方的失败,容易造成骚乱,使得阵营全线崩溃。
而士兵们就要接受到杀头和灭族的惩罚。所以士兵们无论如何都要为了树立军心,高举旗帜,他们宁愿人头落地,也不肯让旗帜倒下。当然,由于考虑到旗帜的重要性,这些士兵往往会被重兵保护起来。除非整场战役失败,否则旗帜永不倒。这也就是战场上打下对方后,要抢夺对方旗帜的一个表现原因之一。
如靖难之役时,燕王本被李隆景率60万大军围截德节节颓败。正是局势危机之时,天上竟然一阵风刮倒了“李”字军旗,让战场上人误以为主将李隆景被杀,从而使得李军大乱。而燕军则士气大振,于是局势瞬间逆转,最终使得朱棣登基称帝。
后来,朱棣为了防止这样状况的再次出现。便规定扛旗的士兵若没有掌握好自己手中的旗帜,影响战机,则会受到杀头和灭族的惩罚。所以此后的明朝将士们无论如何都要为了树立军心而高举旗帜,他们宁愿被杀身亡,也不愿看到旗帜倒下。可见朱棣治军之严。
综上所述,古代打仗时,士兵们为了能够在战场上树立己方的军心,以及让将士们在出征时能够迅速出击或者溃败后能够及时找回大部队。所以他们就会高举旗帜,将将士们的军心树立到最高,让战局尽量往有利自己一方靠拢。
当然,士兵们会为了自己以及家族人的性命,更为了为自己的家国和军队弟兄们的荣誉,他们往往拿出过人的毅力和绝魄。当心中的血性被战争的杀伐所激醒,举旗者往往做出“旗在人在,旗倒人亡”的举动来。大义凛然,铿锵豪迈,实为震撼。
战争的残酷自不必多说,即使是在冷兵器时代,双方数以万计的士兵相互倾轧,刀光剑影间死伤不知几何。当年秦赵长平之战,20万军士被坑杀,黄土之下累累白骨,纵使胜者也难保不在梦中惊醒。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怜河边无定骨,仍是春闺梦中人”。古往今来多少诗句向今人生动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性,无数男儿在人生大好之时付诸自己生命。而逝者已逝,留于家人、爱人的忧伤又不知几何。
古往今来,多少感战之绝叹!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我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这份先辈用双手执来的和平,也希望世间早日无战,至少在将来。通过一代代的努力,让世界和平起来。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熊仔论古今】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