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一個人受重傷時,人們都普遍認爲,讓他保持清醒非常重要的,甚至覺得若一個嚴重受傷的人,閉上眼睛睡去,那麼他可能永遠醒不過來了。這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是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在救護車到來之前,並不知道該怎麼幫助病人,因此讓傷者保持清醒,是保證傷者呼吸道和重要器官正常工作最好的方法,也是旁觀者手足無措時,唯一能做的事情。

最近,閒來無事,小編又重溫了1998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其中有一個場景,一直記憶猶新。

一個士兵被擊中,大量流血躺在地上,周圍他的戰友扶着他,一直和他說話,勸他保持清醒,並安慰他:你很快就會被送往醫院,會沒事的。

這樣的場景,在很多電影中都看到過。

當一個人受重傷時,人們都普遍認爲,讓他保持清醒非常重要的,甚至覺得若一個嚴重受傷的人,閉上眼睛睡去,那麼他可能永遠醒不過來了。

受傷了就該多休息,爲什麼電影中人們往往希望傷者保持清醒呢?這有科學依據嗎?

首先,讓病重之人保持清醒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一個醫學概念。

換句話說,這種方法並沒有具體的科學依據,只是我們潛意識這麼認爲而已,神奇的是,全球的人,在對待這種情況時,竟然如此默契,都會這麼做,這又是爲什麼呢?

小編認爲,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集體影響,主要原因是各種電影和流行文化的傳播,向人們展示了這樣的救援和急救措施。

在電影中,爲了給場景增加了緊張感和豐富的情感,總是會過於誇大,用“你不要死”、“你醒醒,不要睡”等話語,來表達不希望傷者死去的感情。

但在現實中,真正受傷的人,能否保持清醒不是他能決定的。

受傷的形式多種多樣,在某些情況下,昏迷完全不受傷者的控制。

試想,若一個受傷的人失血過多,他就不可能時刻保持清醒。

所以,有時候讓病人不打瞌睡保持清醒,並沒有什麼幫助,至少從嚴格的醫學角度來看是這樣。

然而,這樣的操作延續至今,也說明了並不是完全沒有幫助的。

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好處是:消除疑慮。

當一個受傷的人醒着和你說話時,百分之百就能確信他還活着。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是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在救護車到來之前,並不知道該怎麼幫助病人,因此讓傷者保持清醒,是保證傷者呼吸道和重要器官正常工作最好的方法,也是旁觀者手足無措時,唯一能做的事情。

第二個,保持清醒,能獲取更多的受傷信息。

此外,一個完全清醒的病人,可以爲醫療專業人員提供重要的信息,比如,自己是如何傷到的,哪裏疼等等,這可以極大地幫助醫療人員節約時間,用最佳的治療方案來幫助病人。

簡單地說,一個有意識的傷者,告訴醫生他們是如何受傷的(尤其是內傷),總是比醫生沒有“現成信息”,需要自己判斷受傷情況要好,能獲取最佳搶救時機。

第三個,保持對話,說明呼吸不受影響。

在急救室,醫務人員第一件事情,就是確認受傷人呼吸是否順暢。

如果受傷人是有意識的,甚至可以保持對話,那麼醫生可以百分百確定,受傷人呼吸正常,就可以專注其他受傷的部位。

第四個,保持清醒是心理機能良好的表現。

尤其是頭部受傷的情況下,隨着時間的推移,傷者在接受專門的治療之前,人們往往表現出認知能力惡化的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傷者旁邊的人可以問一些基本的問題,來確認大腦功能的變化。

例如,你叫什麼名字?今天是星期幾?家裏有什麼人?

第五個,保持清醒,可能讓身體持續產生熱量。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寒冷環境。

如果一個受傷的人被困在一個寒冷的地方,保持清醒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保持清醒可以讓受害者持續活動身體,身體從而產生熱量。如果已經被困很長一段時間,那麼一旦昏迷或昏睡過去,他們生存的機會就會越來越渺茫。

最後

受傷後保持清醒,儘管在醫學上並沒有嚴謹的科學依據,但是,在救治時,也是至關重要的。

影視作品中,經常會誇大這個過程,有些誇張的電影,爲了讓受傷的人醒來,甚至會扇巴掌或者劇烈晃動,顯然,這是不科學的,小編也不建議這麼做。

若真的遇到這樣的緊急情況,在你沒有完全把握救治傷者時,讓傷者保持清醒是唯一能做的事情,同時撥打120,但切記不要自己瞎操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