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我說,《拯救大兵瑞恩》是最好的戰爭片,它是一部片長近3個小時,卻能讓人一口氣看完不捨快進一秒鐘的史詩級大片,但它傳達的價值觀我們不能苟同。而好的戰爭片讓人看了會覺得打仗很恐怖,比如《血戰鋼鋸嶺》,再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部經典老片——《拯救大兵瑞恩》。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如何判讀一部戰爭片的好壞?有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方法。

差的戰爭片讓人看了會覺得打仗很爽,比如我們熟知的抗日神劇:手撕鬼子,褲襠藏雷...這種意淫的戰爭不止侮辱了對手,更侮辱了先烈,讓人嗤之以鼻。

好的戰爭片讓人看了會覺得打仗很恐怖,比如《血戰鋼鋸嶺》,再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部經典老片——《拯救大兵瑞恩》。

這部電影有多經典無需贅言。

從口碑來看,豆瓣9.0分,在國際權威雜誌《時代週刊》評選的全球影史百部最佳電影,戰爭片裏,它與《辛德勒的名單》和《鋼琴家》,被公認的世界上最好的戰爭片。

在第71屆奧斯卡上,本片斬獲了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可惜在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的角逐上,惜敗給了《莎翁情史》,多年來一直有戰爭片影迷爲它鳴不平。

從主創陣容來看,斯皮爾伯格+湯姆·漢克斯+馬特·達蒙的神仙組合只能用四個字形容:畫美不看。

這裏不得不調侃一下“馬特呆萌”,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他一直都是被營救的角色,有人開玩笑說這三部電影是“拯救馬特·達蒙三部曲”,好萊塢爲了拯救他已經花了超過20億美金了。

一、這部電影的地位

從電影本身來說,這就是戰爭片的標杆。

《拯救大兵瑞恩》真實還原了二戰的殘酷,在專業的角度看,全片就是長鏡頭+手持攝影的教學片,老斯對戰爭場面的調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10年後馮小剛的《集結號》借鑑了本片很多的拍攝經驗。

影片發生於二戰的尾聲1944年,瑞恩(馬特·達蒙飾)是個美國傘兵,被困於敵人後方。

他的三個兄弟都在戰爭中去世,他成了家中獨苗,如果他再遭遇不測,瑞恩家就無後了。看來老美也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組織知道了這個情況後,決定派遣一支小分隊前去營救瑞恩。這隻小分隊由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飾)帶領,一共8個人。

他們深入敵後,出生入死尋找瑞恩的下落,最後他們終於救出了瑞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包括米勒在內的多人在戰爭中犧牲。

觀看本片就一個感受:戰爭場面太真實了!

全片兩場戰爭戲被安排在片頭和片尾,堪稱虎頭豹尾。

最開頭是美國諾曼底公墓,一位老人在墓碑前陷入了沉思,影片旋即轉入了長度接近20分鐘的戰爭戲,這場諾曼底登陸戲通過對細節細緻的描摹來展現戰爭的殘酷。

戰鬥開始前,軍官在船上做着動員,底下的士兵渾身顫抖,一邊親吻十字架,一邊唸唸有詞地禱告。

畫面一轉,戰爭爆發,米勒上尉和戰友匍匐在戰壕裏作戰,有幾個細節很有震撼力:

米勒呼叫身旁戰友,發現他的臉已經炸沒了;

有位士兵頭盔中彈,身體卻安然無恙,正在慶幸,隨即又飛來一顆子彈帶走他的溫度;

還有的拿着自己的斷手斷腳苦苦掙扎的,捂着自己的腸子哭爹喊孃的。

和敵人狹路相逢比的就是誰掏槍快,中彈後也來不及說什麼豪言壯語,人就這麼無聲無息倒下了,這就是最真實的戰爭。

手持攝影下畫面搖搖晃晃,我們跟隨米勒的第一視角親歷了這場殘酷的戰鬥,戰爭結束後,倖存者的微笑稍縱即逝,轉而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因爲不知道下一次有沒有這麼幸運。

影片的結尾的那場戰爭戲,除了老斯一如既往精準的場面調度外,他更是通過描寫人物羣像來展現戰爭的殘酷。

這八個人面對營救行動態度各異,在戰場上表現也大相徑庭。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是一位泰然自若的老兵,他在戰場上經歷了太多生死考驗,甚至形成了作戰本能。

比如片尾那場埋伏戲,他們偷襲了一輛坦克,米勒機敏地意識到可能有埋伏,果然伏兵出現,被米勒掃射解決掉。

再比如結尾,米勒瀕死,面對洶湧而來的坦克,他本能地掏出手槍對着坦克射擊,真是戰鬥到打光最後一發子彈。

狙擊手傑克森是全隊的輸出擔當,他是神槍手,躲在塔樓裏拿一杆槍幾乎百發百中,無奈也成了靶子,最後被坦克一炮帶走了性命。

當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厄本,他是在戰場上最慫的那一個,因爲他的懦弱害得德國人殺死了隊友梅利士,另外7人奮勇殺敵時,他卻躲在角落瑟瑟發抖。

但他卻代表了大多數人,平時可以指點江山,真正關鍵時刻尿褲子。

不過這樣一個慫包,在最後還是爆發了匹夫之怒,生擒了幾個俘虜。

不管怎麼說,能在戰場上活下來的都是勇士。

二、電影的價值觀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典型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宣揚的是美國主流的價值觀,可這個價值觀皮哥卻無法認同。

拋開影片的戰爭大場面,本片的真正故事內核是:8條命換1條命值不值得?

這個問題讓皮哥想到一個經典的人性測試題

一輛火車開過來,鐵軌上有6個小孩在玩,備用鐵軌上有1個小孩在玩,火車來不及剎車,變道工人應不應該變道?是撞6個小孩還是1個小孩?

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

在中國的價值觀裏,我們崇尚集體主義,摒棄個人主義

某個角度來說,6個小孩代表的是集體,另一個小孩代表的是個人,集體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個人應該讓位於集體。

當然6:1可能還體現不出這種集體個人的概念,如果鐵軌上是2000個小孩,20000個小孩,而備用鐵軌上只有一個小孩,那絕大多數人應該不會花費太久時間就能做出決定。

再具體到《拯救大兵瑞恩》中,8個人的性命也比1個人要有價值,8命換1命不值得。

而在美國的價值裏,追求的是個人主義,英雄主義,他們認爲只有個人幸福了,個人強大了,整個集體才能幸福。

放到影片故事中,當一個既定英雄需要被拯救時,他們也會用一種強制的命令來完成,哪怕是“8命換1命”。

這種價值觀的漏洞在於,一個集體裏一定有人承受痛苦,如果每個人都追求個體的享受,誰來承擔那份痛苦?最後的結果是人人成爲背鍋俠。

美國一直標榜着尊重個人自由,在《拯救大兵瑞恩》裏,瑞恩是得到了拯救,可剩餘8個人呢?他們的生命就那麼不值錢嗎?

是的瑞恩是家中的最後一個孩子了,值得被保護,父母需要被照顧,那剩餘8個人也隨時面臨相同的處境呀。

舉個例子,二戰中的斯大林格勒之戰是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雙方的士兵平均存活時間只有9分鐘,在這種極端情況下,個體的差異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大家都是生命僅此而已。

再舉個例子,泰坦尼克號沉船時,船上的乘客身份各異,如果非要區分誰更高貴,誰更值得被救,那唯一的結果就是大家廝打在一起,一個也活不了,這時候就應該摒棄個體差異,按照通用的規則來進行拯救:女士、老人和孩子優先。

回到《拯救大兵瑞恩》裏,瑞恩是家中的最後一個孩子,是兢兢業業的傘兵,是美利堅無上的光榮,這些都沒錯。

但在戰爭這個殘酷語境下,必須丟掉這些定語。

瑞恩只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大家一起爲國衝鋒陷陣,將生死置之度外,也早就捨棄了個人與小家。作爲軍人,只要戰爭勝利,個人不管生或死,都是榮耀。

所以在面對8命換1命這道選擇題時,理性的行爲就是用最簡單的規則來判斷,因爲1<8,所以在戰爭的定語下,瑞恩被營救,就是在幹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

所以我說,《拯救大兵瑞恩》是最好的戰爭片,它是一部片長近3個小時,卻能讓人一口氣看完不捨快進一秒鐘的史詩級大片,但它傳達的價值觀我們不能苟同。

“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家”這纔是我們中國人從小學習並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在這樣的價值觀下,我們才能在戰爭年代擁有黃繼光、董存瑞,在和平年代擁有孔繁森、錢學森、鄧稼先,在疫情期間擁有無數默默奉獻的白衣天使。

美國這部電影中的價值觀,很感人,但不普世!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忍者愛喫魚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