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江蘇淮安遇到了嚴重乾旱,洪澤湖的水位降到歷史最低點。誰也沒想到,一大批石像露出水面,東倒西歪地躺在淤泥中,還隱約能看到幾個拱門,那是墓穴,下面並排有六口棺材。經過考古專家判斷,這裏原來是明祖陵。

1344年,朱元璋入皇覺寺。1353年,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爲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改爲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爲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明祖陵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說實話,明祖陵所在的位置並不理想,它並不處於高山大阜之側,而是在有“九崗十八窪”之稱的丘崗之地。當時的堪輿大師劉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並不是完美的萬年吉壤。根據古代堪輿術的定義,一塊風水寶地的地勢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應。


既然此處風水不好,朱元璋爲何不另尋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實朱元璋何嘗不想呢,但是這是他祖父的實際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勢必會泄了王氣,影響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爲了解決風水欠佳的問題,在當年築陵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地理改造,填埋窪地,補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爲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風水要素必具的景觀,這才形成了一塊標準的風水寶地。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將相

都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埋在風水寶地

但是這些地方都是依山傍水

從來沒有人敢直接葬在水裏

豈不是棺材要一直在水中浸泡

而在這座墓的前面

是一個叫龍口的地方

滴水巖瀑布就在這裏


朱元璋登上皇位後,或許是光宗耀祖的傳統思想,或許是祖父的臨終遺言,促使他不惜代價修築祖陵。耗費無數的人力和財力,經過二十八年,終於將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然而,祖陵不處在高山大阜之側,而是丘崗窪窩之地,不斷受到洪水侵擾。公元1680年,明祖陵被洪水淹沒。


相關文章